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宋莉萍

秋季燥邪較盛,最易傷人陰津,使人出現咽干口渴、眼睛乾澀、咽喉干痛、皮膚干癢等不適,而對於陰虛體質的人群來講,更易如此。

很多人此時都喜歡用一味滋陰生津的中藥——沙參來調理。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提醒,沙參有南、北之分,功效不同,用法也有不同講究。

沙參也有南北不同。羊城晚報資料圖

南北沙參功效有異

黃穗平介紹,實際上南沙參與北沙參是兩味中藥,雖同名沙參,但南、北沙參不屬同科植物,功效有所差異。在處方中,沙參這味藥通常也會前綴表明南、北字樣。

沙參之名,首載於《神農本草經》,而真正分南北沙參是始於清代。清初汪昂《本草備要》在沙參條下注有「北地真者難得……沙參分南北兩種, 北者良,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緩」,首次提出沙參有南、北之分。

兩種沙參均屬養陰藥,但各有所長。張秉成在《本草便讀》對兩種沙參的功效做了簡單的區別:「清養之功,北遜於南,潤降之性,南不及北。」也就是說,養陰清熱力南沙參強,潤燥降氣力北沙參強。

不過,黃穗平提醒,南沙參與北沙參均微寒,體質虛寒者要儘量少吃。

南沙參偏於養陰潤肺止咳

南沙參偏於養陰清熱、潤肺止咳,與桑葉、知母、麥冬等配伍效果較好。

燥為秋令之氣,燥邪多由皮毛、口鼻進犯人體,進而犯肺,易發外感燥咳。另外,風、寒、濕諸邪均可侵犯人體,傷津化燥,故冷熱刺激、季節交接時燥咳反覆發作不愈。

尤其在廣東地區,夏之餘熱尚存,空氣濕度下降,平素喜食辛辣、習慣熬夜之人,易傷體內陰液,或陰虛體質或久病傷陰,急性熱病耗陰,肺胃津虧,內有伏燥。因此一遇乾燥天氣,內外合邪,易使肺失宣降,引發燥咳。

黃穗平表示,燥還分溫與涼,南沙參善於治療溫燥咳嗽,常見表現包括:頭痛身熱、乾咳無痰、咯痰少而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

推薦藥膳:南沙參川貝豬肺湯

材料:南沙參15克,川貝5克,生薑3片,豬肺300克。

做法:將豬肺洗淨、切塊;南沙參洗淨;川貝打碎。將全部用料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1小時,調味即可食用。飲湯吃豬肺。

功效:養陰潤肺止咳。

黃穗平點評:從中醫的理論來說,豬肺味甘,性平微寒,具有止咳、補虛、補肺之功效,搭配清肺祛痰止咳的南沙參和川貝,適合肺熱燥咳、陰虛咳嗽者食用。

北沙參偏於養陰生津益胃

胃為濕土,喜潤惡燥。北沙參專長於入「胃」,偏於養陰生津益胃,用於胃陰不足的咽干口渴、胃脘隱痛、嘈雜乾嘔等,與太子參、石斛、麥冬等配伍效果較好。

秋天是乾燥的季節,過於乾燥的話,會導致津液損耗過多,這種情況對於陰虛體質的人群就更加常見。秋天天地之氣開始收斂,陽熱之氣開始下沉到地底下潛藏。對應在人身上也是一樣,人的肺氣開始收斂,陽氣開始從肌表向體內潛藏,陰虛之人此時就更容易熱郁於內,於是咽干口渴,總想吃點涼的、冰的,稍稍吃點溫熱的食物就覺得胃脘隱隱作痛,總覺得飢餓,卻不想吃飯,甚至噁心乾嘔,有的人還會夜間盜汗,這樣的人往往舌質紅絳、苔少、脈細數。

推薦藥膳:北沙參石斛豬肚湯

材料:北沙參15克,石斛15克,生薑3片,豬肚300克。

做法:將豬肚洗淨、切塊;北沙參、石斛洗淨。將全部用料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1小時,調味即可食用。飲湯吃豬肚。

功效:養陰生津益胃。

黃穗平點評:中醫認為,豬肚性味甘、微溫,入脾、胃經,有補虛損、健脾胃之功。《本草經疏》記載"豬肚,為補脾胃要品,脾胃得補,則中氣益"。中醫臟器食療學認為,應用動物臟器可"以髒補髒,以形治形"。搭配養胃陰、生津液的北沙參和石斛,適合胃陰不足者食用。(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何寧

校對 | 趙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