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大,許多人發現自己已經無法熬夜,為何會出現這一種現象?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採訪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睡眠與節律醫學中心主任張繼輝表示,年輕人習慣晚睡晚起,老年人則往往早睡早起,背後是有科學依據的。15—24歲的人睡眠時間一般會比其他年齡段的人晚1.5—2個小時,這是因為體內褪黑素的啟動時間會比正常人延後約2小時,所以他們更能熬夜。隨著年齡增長,體內褪黑素就會提前開始作用,人自然就更早感受到困意。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

沒有年輕化趨勢

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調查結果顯示,100個65歲老人中,就有5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隨著人均壽命延長,患病率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阿爾茨海默病並沒有年輕化趨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黨委書記寧玉萍介紹,確實有部分年輕人會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發現於60歲以前的阿爾茨海默病通常被稱為早老性痴呆,臨床上較為少見,多數為家族性遺傳疾病。「當出現記憶力下降,比如剛說的話轉眼就忘,或者反覆問同一個問題,情緒變得淡漠,不怎麼愛講話等情況,就要到醫療機構進行篩查。」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黨委書記寧玉萍。

老年痴呆不僅僅是醫學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寧玉萍說,老年痴呆患者不僅僅影響患者心理狀態,還會對整個家庭造成較大的影響。看護患者會讓照料者出現失眠、抑鬱和焦慮等問題,因此寧玉萍呼籲,社會要更多關注阿爾茨海默病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狀況。

八成抑鬱症患者

伴有失眠症狀

睡不好,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煩惱之一。張繼輝表示,過去大家普遍認為,失眠是一個症狀,但現在認為失眠不僅僅是某個病的一個症狀,而是一個「共病」。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超過80%的抑鬱患者同時患有失眠。「如果不針對性解決抑鬱症患者失眠的問題,抑鬱症的治療更麻煩,而且更容易復發。」他說。

睡眠質量差,容易導致高血壓、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等問題發生。張繼輝介紹,研究表明,當每天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多種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將增加50%。

服用褪黑素需提前3—4小時

引發失眠的原因不只是心身疾病,有部分人可能是因為睡眠節律紊亂。

睡眠節律紊亂,簡單理解是指患者的作息時間與正常的社會作息時間不符,例如一些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晝夜顛倒,在夜晚該睡覺的時候清醒難以入睡,甚至情緒高亢,白天則是昏昏欲睡。

張繼輝解釋,如果普通人是晚上12時入睡,體內褪黑素會提前3—4小時啟動,但對於部分出現睡眠節律問題的人來說,他們褪黑素啟動時間與正常人不一致。

如何調整人體的睡眠節律?張繼輝介紹,一方面,患者若是需要服用褪黑素,要在睡覺前3—4個小時服用,三分之一片或者四分之一片即可;另一方面,上午起床後需接受半小時強光暴露。

失眠不要補覺

睡眠也要有「節制」

治療失眠患者有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睡眠限制。張繼輝解釋,簡單來說就是失眠後不要補覺。這是因為,長期失眠的人晚上睡得晚,白天醒得晚,這就會導致白天在睡覺,夜晚沒有睡意,最終會加劇失眠。同時張繼輝還建議上班族周末補眠時間應控制在1—2小時,「一旦超過2個小時,就會影響人的睡眠節律。」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睡眠與節律中心主任張繼輝。

如何改善人體睡眠狀況?張繼輝建議,第一是設立規律睡眠時間表;第二是不要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情,例如刷手機、看電視和閱讀等;第三是打造舒適臥室環境,比如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可以在睡覺前兩三個小時將臥室燈光調暗;第四是午睡時長不要超過20分鐘,下午3時後不要午睡;第五是下午3時後儘量不要攝入咖啡和濃茶。

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難處

如今,上網課越來越普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周亮表示,部分學生承受了較大的學業壓力,容易出現情緒問題。他建議,家長要努力理解孩子,放低對孩子的期待,保障孩子正常作息及規律的飲食和運動。

「孩子不太願意跟成年人交流,因為當他們和家長說心裡話時,經常被否定。」周亮說,在成年人看起來可能很小的事,但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莫大的痛苦。如果成年人習慣給予否定性的意見,就會減少孩子交流的意願。「真正的解決辦法還是需要接納和理解孩子的難處,實現真正的交流。」

此外,周亮建議,家長作為家裡的主心骨,把工作壓力和家庭關係分割,不要讓工作壓力影響自己的情緒,最終破壞親子關係。

連結:

廣州176個街道均配置社區精神科醫師

為了填補精神科醫生不足的缺口,2016年國家就出台了相關政策,中國精神科醫師已經從當時的2萬多增長到今年的接近5萬,幾乎是翻了一番。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副院長何紅波。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副院長何紅波介紹,目前廣州11個區均已設置區級精神衛生中心,每個區精神衛生中心至少配置了4名專職工作人員;同時全市176個街道均配置了至少有1名社區精神科醫師。他們將在社區衛生中心開展重性精神障礙患者健康管理和康復治療等工作,同時幫助社區居民識別心理疾病,在家門口為老百姓提供簡單心理健康服務。

2007年,廣州市建立了廣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同步成立了心理救援隊,目前廣州市心理救援隊有超過60名隊員。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他們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中,救援隊承擔了為隔離人員提供心理篩查和心理評估等工作。

【記者】黃錦輝

【實習生】吳麗婷

【攝影】徐昊

【通訊員】宋易倩

【作者】 黃錦輝;徐昊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