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疼痛來襲,您選擇積極就診還是忍一忍?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急性疼痛是症狀,慢性疼痛是疾病。如何正確認識疼痛?有哪些常見的疼痛類型?怎樣有效預防和應對疼痛?近日,多位專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疼痛是一種預警信號

疼痛是人體最直接、真切的感受之一。「醫學是隨著人類痛苦的最初表達和減輕這份痛苦的最初願望而誕生的。」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教授介紹,疼痛是人體的報警信號,例如正常人碰到發燙的水杯會馬上縮手,這就是因為疼痛而產生的一種本能保護反應,它使人們避免了受傷的危險,但若長期疼痛得不到有效治療,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態,「以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為例,其疼痛涵蓋了大部分神經病理疼痛的表現,例如刀割樣疼痛、針刺樣疼痛、麻木痛等,令人苦不堪言」。

「當前,我國疼痛患者超3億人,且正以每年1000萬—2000萬的速度增長。」樊碧發介紹,常見的疼痛有以下幾類:

一為頸肩腰腿痛,在中老年常見疼痛中幾乎占一半左右,公眾熟知的頸椎病、腰椎病、骨關節炎、肩周炎等一系列疼痛性疾病都屬於此類。中老年人是頸肩腰腿痛類疾病的最大患病人群,在人體退行性病變—老化過程中,首先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頸肩腰腿痛問題。

二為神經病理性疼痛,例如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中老年人易患的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這類疾病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三為癌性疼痛,這類疼痛治療難度大、疼痛程度劇烈。

此外,頭面部疼痛、肌肉軟組織疼痛等也是常見的疼痛問題。

「如果按照時間劃分,疼痛可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北京地壇醫院麻醉科主任程灝介紹,前者為近期突發且持續時間較短,常常是許多疾病的症狀之一,與手術、創傷、組織損傷或某些疾病狀態有關;後者持續反覆時間長,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續,需要明確病因,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

「當急性疼痛出現時,大家就診的意識非常強烈。但是當遇到斷斷續續、或重或輕的慢性疼痛時,人們往往會忽視。在傳統的觀念中,忍耐是一種美德,這就導致很多老年人認為疼痛也應該忍耐,沒有意識到會對生命健康構成巨大危害,這是需要引起公眾關注的問題。」樊碧發提醒,當疼痛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時,無論輕重都要積極就診,「疼痛提示我們可能存在著很重、很深的機體隱患,應在醫生指導下對疼痛進行綜合評估診斷,以明確原因及制定規範而有效的治療方案」。

遵循醫囑、規範治療

近日,由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指導,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開展的首個《中老年常見疼痛防治認知調研報告》發布。報告顯示,超過半數的中老年人患有2種及以上常見疼痛,但拖延就醫成為常態。報告顯示,53.1%的中老年拖延就醫時間超過3天;67.5%的中老年需要輾轉至少兩個科室就醫。拖得越久,確診越難。95.4%的中老年人就診後,無法完全治癒;45.5%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仍受疼痛影響。

「疼痛已經引起了全世界醫學界的關注,正確認識、及早管理和干預非常重要。」樊碧發說,「各種病例告訴我們,不能等到遭受更大的痛苦後再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去治療,而應該把防治疾病的關口前移。例如帶狀皰疹等病毒感染性神經疾病,目前已經有疫苗可以預防,這是先進而有效的防治理念。」

除了拖延就醫,找不對科室也成為困擾一些疼痛患者的難題。「中老年朋友如果有疼痛的問題,應該及早地去疼痛科就診,千萬不要因為忍痛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程灝強調,在治療疼痛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醫囑、規範治療,「不要擅自停藥,不要擅自加量,也不要擅自減藥。」

發生疼痛時,能否自行服用止疼藥?

「千萬不要,治療疼痛的藥物不少,不能自行隨意用藥,以免由於錯誤用藥而導致疼痛被臨時掩蓋,延誤病情甚至可能發生嚴重後果。如果疼痛不緩解且有加重趨勢,應該及時到醫院找醫生就診,儘早明確診斷。」程灝分享了一位患者的故事——

一位老年患者在做了心臟支架手術後,需長期服用抗凝藥,平時身體狀況較弱。一次小長假後老人得了帶狀皰疹,當地醫生為他開了常見的鎮痛藥,由於效果不好,老人便擅自加大藥量。殊不知該鎮痛藥和老人平時服用的抗凝藥屬於同一大類藥物,雖然治療作用不同,但是有相同的副作用——對胃腸黏膜有刺激和損害副作用。在連續錯誤用藥四五天之後,老人不僅原本的疼痛沒有得到控制,還發生了非常嚴重的胃出血。

程灝強調:「希望大家平時多了解一些疾病管理和預防的知識,正確認知、重視疼痛,及時規範診療,謹遵醫囑。」

控制好基礎疾病

在基層工作20多年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教授杜雪平接觸過許多中老年人。她介紹,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器官功能逐步衰減,免疫力降低,加之多數老年人合併慢性病等基礎性疾病,罹患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這樣會加重基礎疾病,導致疾病治療更加複雜,疾病引發的疼痛更加難治癒。因此,對疼痛的提前管理和預防非常重要,睡眠充足、規律運動、保持愉悅等都有助於預防相關疾病。

控制好基礎性疾病對預防疼痛有多重要?

「我們有位患者張阿姨有糖尿病。一天,她由於偏頭疼找到我們的全科醫生,經檢查後被診斷為視網膜剝離,引發了頭疼。如果發現晚了,會導致眼睛失明。」杜雪平強調,糖尿病的危害主要來自併發症,如果患者的血糖長期控制不好,可能會導致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等,其併發症會相互影響,很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因此,控制好基礎疾病對於預防疼痛意義重大」。

如何控制好基礎疾病?

「除了遵醫囑按時按量吃藥,還要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不抽菸、不喝酒、適度鍛鍊等。」杜雪平指出,在這方面,全科醫生肩負重任,「和家庭簽約的全科醫生每年要定期給中老年人免費體檢,發現有沒有慢性疾病,有沒有疼痛的病史,告訴他們如何預防疾病和疼痛。希望大家攜起手來共同為健康中國的建設而努力。」(王美華)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