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神經瘤又稱前庭神經鞘瘤,多數長在聽神經的前庭神經上,又緊挨面神經。少數發生於耳蝸神經,占橋腦小腦角區腫瘤的75%-80%,絕大多數為單側,發病常見年齡30-60歲。


聽神經瘤是內聽道或小腦腦橋角區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平均年增長率為2mm,聽神經瘤的發病率每年約為1/10萬人,早期沒有症狀,常未能及時發現。


腫瘤生長於內聽道、橋小腦角區,緩慢生長逐漸壓迫耳蝸神經及前庭神經,可引起耳鳴、聽力下降、眩暈等症狀;繼續生長將壓迫面神經及三叉神經,引起面部麻木、抽搐、面癱等症狀;巨大腫瘤可壓迫小腦及腦幹,引起腦積水,甚至威脅生命。




01

聽神經瘤有哪些症狀?

聽力下降

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約占90%以上。為蝸神經受壓損傷或耳蝸血供受累所致,主要表現為單側漸進性聽力下降,但也可表現為突發性聽力下降,其原因可能為腫瘤壓迫所致的內聽動脈痙攣或閉塞。

耳鳴

耳鳴常為聽神經瘤的首發症狀,會對患者的生活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約占70%耳鳴患者以高頻音為主,頑固性耳鳴在聽力完全喪失後仍可存在。

眩暈

可反覆發作,以走路不穩和平衡失調為主。多出現在聽神經瘤生長的早期,為前庭神經或迷路血供受累所致,症狀可隨前庭功能代償而逐漸減輕或消失。

面部感覺減退

症狀為腫瘤生長壓迫三叉神經所致,可出現角膜反射減弱或消失,面部感覺減退。

步態不穩、共濟失調、辨距不良

症狀為小腦腳及小腦半球受壓所致,通常出現在較大聽神經瘤。臨床中患者常感受到的是走路不穩、步態紊亂、容易絆腳跌倒、眼球運動失調、頭暈等,容易被習以為常、被患者所忽視。

顱高壓表現

腫瘤生長可導致腦脊液循環通路閉塞,引起腦室系統擴張,產生頭痛、噁心嘔吐、視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症狀。

面神經麻痹及味覺改變

聽神經瘤患者很少出現面神經麻痹,特殊情況下因腫瘤推移、壓迫面神經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及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少數管內型聽神經瘤,由於內聽道口相對狹窄,可在早期出現面神經麻痹。

聲音嘶啞、吞咽困難、飲水嗆水

壓迫了腦幹、後組顱神經受累所致,可出現在腫瘤生長晚期,體檢可發現同側舌後 1/3 味覺減退或消失、軟齶麻痹、同側咽反射消失及聲帶麻痹。

偏癱、軀體感覺減退

聽瘤晚期IV期,隨著腦池間隙不足,腫瘤增大向內側直接擠壓腦幹,可起腦幹內傳導束功能障礙,出現對側肢體不同程度的偏癱、淺感覺減退。


02

聽神經瘤的發現與檢查

儘管在醫學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關於聽神經瘤的發病機制,依然知之甚少。由於缺乏病因的了解,預防也就無從談起。我們只能通過儘早發現,儘早治療這項策略,來減少該疾病對我們的傷害。


一旦突然出現聽力下降,且有越來越嚴重,一般治療方法又無效時,可到醫院進行專科檢查,確定是否患上聽神經瘤。

可到醫院進行以下檢查:


  • 聽力測試:以確定是否有聽力損失,並進行結果記錄;

  • 聽覺腦幹誘發電位(ABR):檢查聽神經功能;

  • 眼震電圖描記法(ENG):檢查平衡系統是否受損;

  • 核磁MRI或者CT: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認聽神經瘤的存在。



03

聽神經瘤有哪些治療方法?

聽神經瘤治療策略包括手術治療、隨訪觀察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其選擇取決於腫瘤分期、位置、生長速度、是否囊性變、患側及對側聽力水平、患者年齡、全身狀況和期望值等。


對於小於15mm的腫瘤,若擔心手術風險可密切隨訪觀察,在隨訪觀察過程中如果腫瘤增長速度大於2mm/年,建議積極干預治療。


手術治療聽神經瘤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講只要沒有明顯的手術禁忌症均應手術治療,目前聽神經瘤的手術已經非常成熟。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長期效果有待明確。主要適用於年齡較大、全身條件差、無法耐受手術,並且腫瘤直徑大於1.5cm的患者。但是,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後腫瘤與神經粘連嚴重,再次手術面聽神經功能保留率會降低。

最後提醒大家,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儘快前往神經外科進行專科檢查,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