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紅,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陽光萬物中醫研究院院長,

30年臨床經驗,針藥並用,擅長用辯證療法進行整體調理,

尤其擅長時疫,流行病等,

以及診療骨科類、心腦血管類、婦科類、兒科類、皰疹皮膚類等疾病。

敬請關注李鐵紅大夫, 抖音號:娃娃學中醫


大多數時候,你肯定有這樣的感覺:筋疲力盡,反覆的體力或腦力勞動,壓得自己喘不過氣。有時這種感覺僅一兩天,一陣子,但如果這種狀態屬於持續性的,幾個月甚至幾年都如此,病情伴隨其他不舒服的症狀,不要掉以輕心。

現代醫學稱這種為慢性疲勞綜合徵了。這種是指尚無器質性病變,但有功能性改變的症狀,是一種以慢性持久或反覆發作的腦力和體力疲勞為主要特徵的症候群,以疲勞、低熱(或自覺發熱)、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睡眠障礙和抑鬱、咽喉痛、肌肉痛、關節痛、頭痛等非特異性表現為主的綜合徵。

總結起來,體力慢性透支、精神壓力大、生活不規律,則是導致慢性疲勞的三大原因。雖然,疲勞不是大事,但日積月累,也能導致疾病的發生。

對照以下12個症狀標準,看你是否是慢性疲勞綜合徵患者:

1、體力或心理負荷過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勞;

2、沒有明確原因的肌肉無力;

3、失眠症狀普遍存在,或經常多夢和早醒,睡覺時間縮短,醒了也乏力;

4、頭脹、頭昏或頭痛;脫髮;

5、食欲不振;頻頻去洗手間。

6、肩背部不適、胸部有緊縮感,或有腰背痛、不定位的肌肉痛和關節痛,無明確的風濕或外傷史;

7、易怒、煩躁,心情抑鬱、焦慮、緊張、恐懼,難以控制情緒;

8、興趣減退或喪失;

9、性功能減退;

10、打不起精神,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減退,總忘事;

11、低熱;

12、咽干、咽痛或喉部有緊縮感。

從累到病只需5步

據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許多癌症患者發病前兩三年都處於極大的壓力下。而我國約70%的人屬於亞健康,他們正在走向『疾病』。」而從疲勞到疾病,一般會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頭昏氣短。偶爾熬夜加班、白天工作量過大、長時間對著電腦工作,會導致血流緩慢,讓人頭昏眼花、憋悶氣短、無精打采等。此時抵抗力短暫下降,可能出現口腔潰瘍、感冒、喉嚨痛等症狀,但及時休息就能恢復。

第二階段:身體發沉。連續數日加班、出差,或者兩三個周末沒休息,身體感覺沉甸甸的,行動遲緩,步態沉重,站立不穩。此時,血液中的氧氣與血糖濃度持續下降,造成全身組織器官缺氧、「挨餓」,可能出現肌肉痙攣、手腳冰涼、眼睛充血、胃腸功能紊亂、脫髮、情緒低落等現象。

第三階段:精疲力竭。比如說,手頭的項目進入衝刺期,不得不連夜趕工,生理和精神承受巨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吃不下睡不著的人會在短時間內暴瘦,也有人通過暴飲暴食緩解壓力,從而變胖;皮膚顏色變得晦暗,甚至人到中年還長痘;腰背部僵硬,頸肩部劇痛;出現嚴重的睡眠問題,整夜輾轉難眠;情緒焦躁、易怒,甚至歇斯底里。

第四階段:小毛病不斷。過勞狀態持續半年到一年,欠身體的債就開始慢慢還不上了。此時,頸肩腰背痛愈發嚴重,口腔潰瘍、牙周病、胃炎、便秘等經久難愈,甚至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精神上可能出現輕度焦慮、抑鬱表現,睡眠問題更加堪憂。

第五階段:大病纏身。如果長年處於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狀態,免疫功能就會逐漸減弱,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下降,此時疾病可能就會找上門來,輕則患上多發性關節痛、偏頭痛、心肌炎、腎小球腎炎等,重則患上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腫瘤。

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是沒有慢性疲勞綜合徵這個病的名詞。但是,它可以在中醫「七情致病」和「勞逸致病」中找到相關的描述。現代醫學所說的精神壓力過大和精神緊張,與中醫所說的過喜過、怒過、優過、思過十分相似;體力透支與中醫的過勞十分相似。

按照中國易經和中醫的理論,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面和陰陽,出現疲勞時就應該及時休息,當發現自己的身體發出報警時,就應該及時調理,比如作息時間,餐飲搭配,生活習慣,情緒管理,規律運動等等。如果不注意這些小的調整,大病可能真會找上門來。

疲勞換來的是身體的虧空,消耗的是氣和血,說白了就是自己的陽氣。一般情況下是需要中醫的湯藥給身體「加油」,或針灸埋線等給身體疏通疏通經絡。中藥治療方法一般是補氣、補虛。但值得注意的是,疲勞並不一定都屬於「虛」的範疇。相反,很多時候是由於「氣滯」、「血瘀」、「痰阻」、「精氣不能布散流行」等實證而引起的。在治療上也應該對因採取「解郁」、「活血」、「化痰」、「宣發正氣」等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