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狗被稱為「人類最好的朋友」,但它們對人和其他動物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並不少見。巴西研究人員研究了犬類攻擊行為與一系列形態、環境和社會因素之間的關係。

從歷史上看,狗的攻擊性完全與品種有關,但在過去十年中,由於將行為特徵與狗的年齡和性別、新陳代謝和激素等因素聯繫起來的研究,範式發生了轉變。現在人們越來越多地得出結論,單靠基因並不能保證一隻「邪惡」的小狗——狗的早期經歷、社會環境甚至主人的性格都必須有所貢獻。

為了確定家犬攻擊行為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聖保羅大學(巴西)的研究人員要求 665 只家犬(包括純種狗和雜種狗)的主人完成三份在線問卷調查。他們詢問了主人、寵物的特徵、他們生活的環境,以及觀察到的狗的任何攻擊性跡象,例如吠叫或攻擊陌生人。

對已完成問卷的分析結果表明,攻擊性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來自主人的性別和動物本身(女性擁有的狗表現得不那麼具有攻擊性,女性對主人表現出攻擊性的可能性要低 40%比雄性)到頭部形狀(在狗中,短臉狗,如哈巴狗和鬥牛犬,對主人的攻擊性比「正常」臉的狗高 79%)和狗的體重(狗越重動物,攻擊人類的可能性越小)。

研究人員還發現,平均而言,每天與主人一起散步的狗比那些被永久安置或單獨放養的狗更具攻擊性。與那些主人沒有在專門的「狗學校」訓練過的狗相比,受過訓練的狗出人意料地對其他狗(但不是人)更具攻擊性。

換句話說,單靠品種並不能保證狗長大後會變得憤怒和頑皮:它的性格,就像人類孩子的性格一樣,將由許多因素決定——從主人的性別和性格到解剖學特徵和健康狀況。所以最具「攻擊性」品種的小狗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攻擊主人。反之亦然,即使是哈巴狗,在一定條件下,也能成長為「家霸」。

該研究發表在《應用動物行為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