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身邊有不少朋友都反饋了這樣一種感受:好像在新冠感染康復以後,有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肺結節」這個問題。

不少人原本的打算是在「陽後」做個肺部CT,看看肺裡面有沒有炎症跡象。結果卻發現:以前明明沒有肺結節,現在居然有了;又或者,如今的肺結節數量好像比感染以前多了不少!

那麼,我們需要因為這種現象而感到擔憂嗎?這些肺結節與新冠感染有關嗎?它們有惡變風險嗎?我們又該如何正確應對呢?

這些肺結節是新冠引起的嗎?

嚴格來說,有一部分肺結節的出現應該與新冠病毒感染有關。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裡面有專門提到: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早期肺炎在CT上可以表現為多發的小片狀影,之後,可以進一步表現為雙肺多發的磨玻璃影。

客觀來說,這些肺內多發的「病毒感染性磨玻璃影」在康復與吸收的過程當中,的確有可能形成與「磨玻璃結節」類似的表現。

尤其是在一些原本就有慢性肺病或其他基礎疾病的患者體內,肺內炎症的吸收過程可能很慢,又或者炎症並不能完全被吸收。因此,就會出現在「陽後」數周甚至好幾個月以後,肺內依然存在炎症性磨玻璃結節的情況。

毫無疑問,屬於這種情況的肺結節是與新冠病毒的感染有關的。

不過,並不是所有「陽後」發現的肺結節都與新冠有關!也有相當一部分肺結節其實在新冠感染以前就已經存在於體內了。

大家要知道,隨著CT檢查的不斷普及、CT設備與軟體技術的快速疊代,肺結節已經成為一種非常常見的體檢異常結果。有高達20%-40%的體檢人群可以檢出「肺結節」這個問題。

但是,依然有不少人過去從來都沒有做過肺部CT,也有很多人沒有定期體檢的習慣,可能上一次做肺部CT檢查已經是四五年甚至更久以前了。

因此,在「陽後」做CT檢查所發現的肺結節,也有可能是疫情以前就已經存在的,而並非一定是由新冠所引起的。

當然了,有一些特徵比較典型的結節,有經驗的醫生一看就可以大致判斷是由新冠所引起的。但是,也有一些結節,醫生的確沒有辦法僅僅從CT徵象上看出它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這些肺結節有惡變風險嗎?

一說起「肺結節」,大多數人最為擔心的,應該是它有發生惡變、變成肺癌的風險。

不過,假如肺結節是由新冠感染以後炎症吸收所引起的,那麼,這種肺結節一般不會有惡變風險。

大多數情況下,一段時間以後,這類肺結節會逐漸被吸收;即便無法完全吸收,也會以一種比較穩定的形式長期存在。

而即便肺結節是早就存在的,大家其實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大量的臨床觀察發現,90%以上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的,只有不到10%的肺結節可能是惡性的。

所以,醫生往往是根據CT上的表現與特徵來「挑出」那些具有惡性風險的肺結節。

主要參考的信息包括:結節是單發還是多發;結節所處的位置在上肺還是中下肺、靠近肺的外帶還是內部;結節屬於實性結節、磨玻璃結節還是混合性結節,其中的實性成分占比;以及,結節的大小是多少等等。

對於肺結節惡性風險的評估,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很多,醫生並不會僅僅因為某一個條件就認定肺結節屬於惡性。

因此,大家不要隨意聽信某些過於片面的說法,比如「孤立肺結節都是惡性的」、「肺上葉的肺結節都是惡性的」又或者「8mm以上的肺結節就是惡性的」等等。

我們如何正確應對?

「陽後」,假如您拿到了一份包含有肺結節診斷的CT報告,那麼,最有可能的情況無非是以下三種:

第一,如果醫生非常肯定您的肺結節當中存在典型的「惡性結節」,那麼,這往往代表這個結節並不是新冠感染引起的,而應該是在新冠感染前就已經存在的。這時候,應該儘快找胸外科的專科醫生就診,接受後續的診斷與治療。

第二,醫生比較有把握地認為您體內的肺結節均屬於「良性結節」,那麼,大家可以放下心來,到下一個年度再做體檢進行複查即可。

第三,有時候,醫生也會遇到一些看上去「性質不明確」的肺結節,當前還無法準確判斷其是否具有惡變的風險。

過去,面對這種結節,可能有的醫生會建議做穿刺活檢來明確性質;甚至有更加激進的醫生會認為可以做預防性切除。

而在當下,新冠感染高峰剛過的特殊階段,有不少胸外科的專家建議:面對這樣的結節,大家最好是先通過增加複查的頻率來觀察結節的變化。比如,三個月以後複查一次肺部CT假如結節「被吸收了」,那代表它是新冠感染引起的;而如果結節「變大了」,那麼,它就確實可能是惡性的。

當然了,大家也不用擔心,即便是惡性的結節,兩三個月的時間也不至於使其發展到無法控制的程度。

總而言之,「陽後」發現肺結節,大家先不要著急,對於不是「拿得很準」的結節,通過高頻次的複查、動態觀察其變化,是比較可靠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

2,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8年版)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18年10月 第41卷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