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所有犬種裡面,藏獒算得上是知名度最高的那一類,這是一種原產於青藏高原的犬種,在上個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受到了大量國人的追捧,彼時的藏獒身價被炒到極高,甚至拍出了百萬的高價,是名副其實的「百萬名寵」。

其實藏獒早先只在牧民等小眾圈子裡流行,到了20世紀80年代時,因霸氣的外表和兇猛的性格,在國外率先走紅了起來,受到大量外國人的追捧,90年代後這種狂熱傳回了國內,引起了一股「藏獒熱」。

在巔峰的時期,不少人以擁有一隻藏獒為豪,然而結局是可以預料的。在2013年之後,藏獒泡沫破滅,口碑也隨之崩盤,導致人們對藏獒的評價從原來的讚譽變成了貶低。

其實藏獒根本就不適合低海拔地區飼養,它們作為一種高原犬種,且是大型的烈性犬,能發揮它真正優勢的地方在高原,這點從近期的一段視頻中就能夠看得出來。

畫面中兩隻藏獒無懼大風雪,在零下40度的天氣里,仍堅守在羊圈旁,背靠圍網,以地為床,以大雪為被,蜷縮著身子睡覺。

在這種環境下,其他的狗早就扛不住了,但藏獒卻能依然堅守崗位,足見其在高寒的環境下的適應力。那麼如此優秀的高原犬種,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進入高原

關於藏獒的誕生,網上流傳著許多種說法,傳得神乎其神。比如「十狗出一獒」說:牧民會將新出生的一窩小狗全部關在一個小房間裡,不給它們提供任何食物,這樣在飢餓的驅使下,小狗們就會相互搏殺,最後剩下一隻最凶、最強的小狗就是藏獒。

當然這種說法只是人們臆想出來的,實際上早先的青藏高原,別說有藏獒了,就連狗都沒有,是早期的人類移民帶進去的。隨著早期人類進入青藏高原生活的狗,基本上都是低海拔犬種,跟大多數犬類一樣,是不具備高原生存能力的。

我們觀察到,如今的藏獒在外形上已經跟許多低海拔犬種完全不一樣了,它們有著濃密的毛髮以及龐大的身軀,宛如獅子一般,這也是當初它們受到外國人追捧的主要原因。

藏獒的這般變化,是適應環境的改變。它們的祖先在進入青藏高原之後,經過不斷繁衍,數量越來越多,一些狗開始與當地野生的藏狼接觸。

我們都知道,狗是由更新世晚期的一些灰狼馴化而來,與狼並沒有生殖隔離,所以自然而然地,一些狗與狼就走到了一起。

與狼結親

與古老的藏狼雜交,是後代藏獒獲取高原適應能力根本原因。眾所周知,雪豹、兔猻等動物都能夠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下長時間生存下去,而且具備很高的運動能力。為了搞清楚原因,科學家們經過了大量的研究,終於發現了一個叫「EPAS1」的基因。

這個基因在雪豹、兔猻、藏狐等許多高海拔物種的身上都檢測到了,而在灰狼、家犬、金背豺等低海拔的物種身上卻檢測不到。

研究發現,EPAS1基因能夠影響動物體內血紅蛋白生產的調節機制,使得機體對氧氣的變化很敏感,即便是在缺氧的環境下,也能長時間生存下去。

跟藏狼結親,使得後代犬的身上也遺傳到了EPAS1基因,加上長時間生活在寒冷的環境下,這些狗的外表也逐漸產生了適應性改變。比如變得巨大化、毛髮旺盛、脂肪增厚等,有助於它們適應環境。

狗跟狼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分了家,雙方沿著不同方向進化,只是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它們又重新有了交集。

科學家們針對EPAS1基因所在區域構建了犬科動物系統進化樹,發現極有可能是在2.4萬年前,藏獒的祖先就已經開始和藏狼攀上了親家。

雪域神犬

歷史證明,藏獒是高原上最優秀的牧羊犬,也是一種不亞於野獸的猛犬,它們憑藉出色的能力,在牧民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被稱為「雪域神犬」。

早期青藏高原上的人們基本上都是過著遊牧的生活,正所謂民以食為天,牛羊就是牧民的生計。青藏高原上雖然沒有猛虎,但卻並不缺乏猛獸,比如雪豹、猞猁、棕熊、灰狼等等,都會時不時地襲擊牛羊群,捕食牲畜,給牧民造成巨大損失,使人們不堪其擾。

藏獒的作用正是體現在這上面,它們體型龐大,性格兇猛,無懼猛獸,給牧民帶來了極大的安全感。

藏獒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或許「一獒戰三狼」有些誇張,但是如果有三五隻藏獒守護的羊群,野獸基本上是不敢靠近的。

關於藏獒的實力,或許能夠從一些流浪藏獒的身上看出來。自「藏獒熱」消退之後,大量的藏獒就被遺棄野外,形成了龐大的流浪藏獒群體。

2016年,一位北京的學者就在高原上拍到了流浪獒群在獒王的帶領下追捕岩羊、與雪豹爭食的畫面。甚至還拍到了6隻藏獒逼退棕熊的珍貴場景,這些事跡,足以證明藏獒的實力有多強。

藏獒的確是不可多得的優秀犬種,就像它們在大風雪中依然能夠堅守崗位一樣,藏獒的忠誠、勇敢都是為人稱道的優秀品質。不過也是有環境限制的,一旦它們「走入尋常百姓家」,進入低海拔地區生活,就會表現出許多不適應。

在高原上它們兇猛能對付豺狼,在城市裡兇猛卻不適合家養。同時炎熱的環境下,也會加重藏獒的負擔,使得它們更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