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廖仕祺

通訊員 劉姍姍

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病日」,今年是第16個國際罕見病日。據了解,在全球範圍內大約有6000—8000種罕見病,在種類繁多的罕見病中,有80%以上的罕見病是由遺傳基因導致。但因罕見病發病率低,很容易被忽視。專家表示,罕見病的防治關鍵在於早篩早診早治,以延緩罕見病患者的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武漢市中心醫院舉行國際罕見病日義診活動

一家4口3人怪病纏身,手部僵直不能吃飯

王女士今年45歲,一家4口人中有3人承受著「怪病」的煎熬。王女士和兒子、女兒,自幼手部活動受限,手指腳趾都缺少一節。到了十幾歲,手動活動範圍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二。隨著年齡的增長,手部肘關節完全不能活動,連吃飯時都無法用手將食物送到嘴裡。

武漢市中心醫院罕見病/家族性遺傳病研究團隊核心成員李居怡博士,結合患者病情與家族史,聯合多學科專家團隊會診,通過系統的遺傳學分析與基因突變檢測,確診王女士一家三人患的是多發性骨性連接綜合徵。

李居怡博士介紹,多發性骨性連接綜合徵是一類骨關節發育不全綜合徵,它是一種少見的家族遺傳性疾病,男女均可發病,表現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短指(趾)畸形,指(趾)關節、腕(跗)關節、肘關節等多處關節強直或融合,手部不能自由活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多發性骨性連接綜合徵致病突變攜帶者結婚生育前應進行遺傳諮詢,做好優生優育,避免該類型遺傳病孩子的出生,實現多發性骨性連接綜合徵致病突變的遺傳鏈中斷。

男子肌肉萎縮連站立都難,原來是父親攜帶致病基因

39歲的陳先生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無力,後來行動費力,連上樓和站立都困難,父母帶著他四處求醫未果。一次偶然的機會,父母帶著陳先生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醫生接診後仔細查體發現,他握拳後手指不能立即放鬆,敲擊肌肉形成的肌球不易消退,結合陳先生的「斧狀臉」、「鵝頸」等典型特徵,考慮為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隨後完善肌電圖和基因檢測證實了這一診斷,屬於罕見病。

由於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1型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存在遺傳早現現象,父母有一方攜帶基因突變可能性大,但奇怪的是,患者父母卻沒有任何該病的顯性症狀。為了明確基因突變來源,兩位老人也接受了基因檢測。最終確認,陳先生的父親是致病突變的攜帶者。原來,他父親的大家族中有多人都患有該疾病,但並沒有引起重視。

該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操基清介紹,強直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種以肌無力、肌萎縮和肌強直為主要特點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常累及多個系統,此病進展緩慢,危害嚴重,需要高度重視,做到早發現、早診治,從而延緩疾病的進展。

關注罕見病,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

據了解,我國有將近2000萬名罕見病患者。由於罕見病發病率低,且涉及多系統和學科,使得診斷困難,容易誤診、漏診。罕見病治療是國際難題,也是我國面臨的重要公共衛生難題,目前僅有5%的罕見病存在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且大多耗費巨大,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對於罕見病的防治,早篩、早診、早治十分關鍵。

為提高公眾對罕見病的認知,幫助罕見病患者及時診斷干預,武漢市中心醫院開設了罕見病多學科聯合門診(MDT),由神經內科、兒科、心血管內科、血液科、皮膚科、臨床藥學、遺傳學國際知名教授等30多個專科相關領域知名專家組成專家團隊,為患者提供一站式就醫的全新模式,為罕見病患者提供及時、有效、規範、系統的診療,提升罕見病的診出率及診治效果。目前,武漢市中心醫院已為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症、黑斑息肉綜合徵、肝豆狀核變性、帕金森病(早髮型)、遺傳性多發腦梗死性痴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等罕見病患者提供了精準的診療服務。

為幫助患者早診斷、早治療,武漢市中心醫院正在籌建罕見病精準診療創新平台,深入開展疑難罕見病研究,目前已建立了臨床資料庫和生物樣本庫兩個資源庫,支撐了武漢市區域性罕見病協作研究與科研事業跨越式發展。

今年的2月28日是第16個國際罕見病日,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罕見病、預防罕見病以及關愛罕見病群體,武漢市中心醫院組織神經內科、內分泌科、兒科等多學科專家,在後湖院區門診大廳舉行了國際罕見病日義診活動,為罕見病、家族性遺傳病患者及家屬提供了專業的臨床診療意見和遺傳諮詢。

(圖片由武漢市中心醫院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