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氧氣如何送達人體各處的?血管是怎麼一點點堵住的?為何呼吸系統總受病菌侵犯……

有時,醫學保健知識是枯燥無味、晦澀難懂、抽象難記的。

生命時報開設「漫繪科普」欄目,以形象的繪畫,讓這些知識「活」起來,讓你能夠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眼睛是怎麼近視的?

五米開外六親不認,十米開外男女不分......

對於很多近視患者來說,不戴眼鏡就猶如霧裡看花。也有人對視力下降不以為意,覺得配個眼鏡就行。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我國近視患者高達6億人,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

本期,《生命時報》帶你走進「近視眼」的朦朧世界。

審核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眼科主任醫師 夏朝霞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楊筱曦

本文作者、編輯丨徐文婷

繪圖丨馬宏亮

眼睛怎樣捕捉畫面

我們之所以能看見錦花繡草、看見鳥飛魚躍、看見月明星燦,是因為人體擁有一台奇妙的照相機——眼球。

晶狀體:鏡頭

人體中的鏡頭富有彈性,是雙面凸形的扁圓體,作用與凸透鏡相似,可以通過改變形狀將遠近物體的光線聚焦在膠捲底片上。

視網膜:膠捲底片

膠捲底片通過視覺神經,將接收到的影像傳遞給大腦,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處理過程,我們腦中便會形成對應的影像

看遠處目標時,進入眼睛的光線是平行的,負責調節鏡頭的環形睫狀肌無事可做,處於鬆弛狀態。鏡頭形狀相對扁平,能使光線恰好聚焦在膠捲底片上。

看近處目標時,光線距離眼睛較近,呈散發狀態,需要調節工——睫狀肌上崗工作。睫狀肌用力收縮,一邊擠壓鏡頭,使鏡頭變凸;一邊把鞏膜往後拉,使眼軸變長,最終使焦點重新落在膠捲底片。

當眼睛逐漸疲乏

若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再加上環境照明不佳、所閱讀的字跡過小等因素,睫狀肌就會過於疲乏,從而痙攣罷工。

看向遠處時,鏡頭和眼軸一時半會兒不能恢復原狀,焦點就會落在膠捲底片的前方,造成視物不清。

近視眼悄悄找上門

如果及時讓眼睛好好休息,睫狀肌便能復工,因此常被稱為假性近視

若不及時糾正用眼習慣,長期過度用眼,鏡頭會不斷變厚,眼軸被慢慢拉長,睫狀肌也越來越無能為力。

眼球的這種結構改變是不可逆的,久而久之就發展為真性近視,只能通過戴眼鏡或手術來解決。

高度近視(成人600度以上,兒童400度以上)的患者,近視度數每增加100度,眼軸長度大約增加0.37毫米。

眼軸越長,越容易出現眼肌協調異常、眼球向後擴張、視網膜變薄及萎縮變性,從而引起後鞏膜葡萄腫、玻璃體變性或液化、眼底出血、視網膜裂孔和脫離、青光眼及白內障等疾病。

老花眼雖遲但到

與近視不同的是,老花眼是一種生理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晶狀體逐漸硬化,彈性減弱,睫狀肌功能逐漸下降,影響眼的調節能力,40~45歲就可能出現近距離閱讀困難。

無論是否近視,到了一定年紀都會老花,只不過近視的人老花後,看近物時可將眼鏡摘掉,給人造成近視、老花抵消的錯覺。

- 完 -

為捕捉光的訊息,眼球必須暴露於體表,無形中增加了受外傷和病原體侵襲的機會,任何眼部零件出了問題,都會影響視覺感受。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才能看得清楚、看得舒服、看得持久。

避免近距離用眼過久、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避免在較暗的光線下學習工作、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不隨意揉眼、多吃新鮮果蔬、不抽菸酗酒。

18歲前,眼睛尚未發育完成,應每半年做一次眼科檢查,包括視力、眼壓、視野、眼軸等。

18~45歲視力通常比較穩定,近視人群至少每兩年進行一次驗光配鏡。

45歲後,應每年查一次眼部,有助明確視力情況、早期識別白內障等。▲

本期編輯:羅榕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