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甜甜的微笑,就像烏梅子醬……」《烏梅子醬》這首歌火了,讓很多人都好奇,烏梅子醬到底是什麼?

烏梅子醬其實就是以新鮮烏梅為主要材料的果醬,裡面還加了山楂、桑葚等食物,酸酸甜甜,開胃助消化。

烏梅、山楂、桑葚都是藥食兩用的中藥,對身體都非常有益。

山楂、桑葚,我們之前都講過了。烏梅入藥,歷史悠久,早在《神農本草經》裡就有記載。烏梅就是落葉喬木梅的近成熟果實,烘乾後變黑,味道非常酸。

中醫講,酸能收斂,因此,烏梅的主要特點就是「」,被稱為「收斂固澀要藥」:

1、收斂肺氣——止咳

2、收澀大腸——止瀉

3、收斂心神——止心慌

4、收斂虛火——止渴、止煩熱

5、收斂出血——止血

今天黃藥師聊聊烏梅常用方法。

1、肺虛久咳

烏梅入肺經,斂肺氣,止咳嗽,可用於肺虛久咳,這類咳嗽往往是乾咳無痰,或者少痰

如有個方叫一服散,烏梅配杏仁、半夏、阿膠等,止咳化痰,可用於頑固性咳嗽。

又如止咳化痰名方二陳丸,它原方二陳湯,半夏、陳皮(或橘紅)、茯苓、甘草與烏梅同煎,起到斂肺、祛痰止咳的作用

2、長期腹瀉、痢疾

中醫里肺與大腸相表里。烏梅入大腸經,能夠澀腸止瀉,可用於正氣虛弱的人的長期慢性腹瀉和痢疾。

固腸丸,烏梅配訶子、人參、肉豆蔻等同用,用於脾胃虛寒,或脾腎陽虛引起的長期腹瀉,瀉下如稀水,甚至有未消化的食物(完谷不化)。

3、虛火、煩躁、消渴

虛熱、煩躁、消渴,往往相伴而生,原因大多是因為陰虛、津液少,或者有熱。

酸能生津,有個成語「望梅止渴」,你想到、看到酸的東西就能流口水,更別說吃了。

烏梅能生津液、止煩渴,陰虛煩熱、口渴、多飲,直接用烏梅煮水,如夏天我們常喝的酸梅湯,主料就是烏梅,再加了些山楂、陳皮、桂花等,是解暑、解渴佳品。

消渴證常見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患者中,常有內熱、虛火、口渴多飲等表現。

糖尿病常用藥玉泉顆粒(來自於古方玉泉丸),含烏梅、天花粉、葛根、人參、麥冬、地黃等,養陰益氣,生津止渴,清熱除煩,用於氣陰不足,表現為口渴多飲,吃得多又容易餓的糖尿病患者。

4、蛔蟲病

中醫講:「蛔得酸則伏。」烏梅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嘔的功效,可用於蛔蟲引起的腹痛如刀絞,嘔吐、四肢冷,中醫稱之為「蛔厥」。

當蛔蟲引起劇烈腹痛的時候,不能直接驅蟲,這時驅蟲會刺激往上竄入膽管,引起劇烈腹痛,即「膽道蛔蟲」。

烏梅用於蛔厥證,一是使蟲體麻痹,失去了蛔蟲固有附著腸壁的能力;二是使膽汁酸化,蛔蟲有喜鹼惡酸的特性,使蛔蟲退出膽管,起到解除膽絞痛的作用。

如《傷寒論》烏梅丸,以烏梅配細辛、乾薑、附子等,用於蛔蟲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手足冷。

5、下半身異常出血

下半身的異常出血,包括尿血、便血、女子崩漏。可用烏梅進行炒制,炒後烏梅酸味減弱,澀味增加,增強了止血的作用。

如崩漏下血,則以烏梅單用炒炭服。

便血不止,《濟生方》以烏梅醋糊為丸,空腹米湯送服。

嚴重的出血,也可以烏梅配槐花、側柏葉、小薊、藕節炭等止血藥同用。

黃藥師小貼士:什麼時候不能用烏梅?

烏梅有一定的收斂性,所以,有實邪需要散、瀉的病證就不要用它了,容易斂邪。

比如感冒了,要散風寒,腸道有實熱積滯者要瀉,這類情況都不適合用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