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何若

近段時間,「熊貓界」不太平靜,「暖暖被打」一事鬧得沸沸揚揚:飼養員用竹竿拍打催促暖暖「下班」,合不合適?飼養員被永久禁養,合不合理?圍繞這些問題,網友們吵得不可開交,過程中戾氣不少,甚至有人跑去網暴飼養員。即便涉事動物園出來解釋,「這對大熊貓來說連撓癢的力度都不夠」,也沒能平息輿論風波。

大熊貓憨態可掬,備受國人喜愛。加之近些年直播和短視頻流行,更助推不少大熊貓火熱圈粉。線上,觀看大熊貓日常,關心大熊貓健康的人越來越多;線下,不少動物園人氣暴漲,起大早、排大隊看熊貓再尋常不過。但這場輿論風波也將一些網友情緒極化、攻擊謾罵等非理性特質暴露無遺,讓人們看到了病態飯圈文化入侵「熊貓界」的隱憂。

說起來,「熊貓界」飯圈化早有徵兆。和眾明星一樣,許多熊貓也都有自己的「站姐」和「超話」,不少粉絲天天打榜助威,樂此不疲。很快,那一套病態文化——謾罵互撕、造謠生事、挑動對立、黨同伐異也被投射到了大熊貓身上。比如,粉絲們會為了哪一隻熊貓的待遇更好而吵架,有熊貓會被指責是飼養員的「親兒子」,有熊貓則被莫名指控是「心機婊」。

人類的比較、猜疑與嫉妒,點燃了一場場戰火,面對如此輿論場,動物園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行事變得愈發謹小慎微。而這一事件後,廣大飼養員怕也要更加小心翼翼了,畢竟稍不留神可能就會丟工作、被網暴。這對大熊貓保護工作而言,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不可否認,真心喜愛關心熊貓的粉絲是大多數,針對一些質疑,各個動物園、飼養基地等不妨從專業角度多多積極回應,和網友們進行更及時、友好的交流、溝通,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此外,人人喜愛大熊貓,但該有的理性一定要有。一來不要太玻璃心,大熊貓雖然很萌,但也很皮實,平日裡下水上樹,跌倒磕碰都是常有的事,天天一驚一乍是真不拿人當「食鐵獸」哇?恰如網友所言,大熊貓是國寶,但不是「媽寶」。凡事過猶不及,科學呵護才能讓它們更健康成長。二是動物園也好,飼養員也罷,是關心關愛大熊貓之人的隊友而非敵人,可以合理監督,但也別時刻懷揣敵對心理,牴觸官方科普,讓自己站到專業的對立面去。

更大範圍看,病態飯圈文化的擴散能力也不容小覷。從體育圈到「熊貓界」,都是例證。這也提醒相關方面,要對換湯不換藥的飯圈亂象長久保持警覺,馳而不息開展治理行動。這種破壞性極大的歪風為何如此猖狂,也值得更深入的反思。

圖源:網絡視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