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寵物主開始給寵物買保險。(@視覺中國)

小貓刀刀的主人小程考慮到貓咪已經快6歲,選擇為其買了寵物保險。

一位寵物主在自己的小狗Bingo剛領回來三個月時便選擇了為其投保。

隨著寵物數量越來越多,寵物保健、寵物醫療服務的需求也在增大。其中,寵物醫療可謂占據了寵物主支出的「大頭」——動輒數千元的醫療費、檢查費等,讓一些寵物主感嘆「病不起」,寵物保險應運而生。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寵物保險目前覆蓋率不到1%;而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多家大型保險企業陸續涉足寵物保險領域,主要包括寵物醫療險、第三方責任險等。這些保險通過「網際網路+」模式,在支付寶、微信等平台上銷售,引來不少寵物主購買。我國寵物保險仍處於發展初期,雖給寵物主帶來「安心」,也同時存在一些不足。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毛孩子」也要看病: 寵物保險受熱捧

養一隻「毛孩子」要多少錢?寵物主小程算了一筆帳:從2018年8月至今,她所養的寵物貓刀刀已經花了將近4萬元,其中除去日常消費外,寵物醫療、手術方面的費用就高達2萬元。「每年的疫苗費用和驅蟲費用大約1500元,做一次絕育800元,兩次因為貓咪不慎吞食異物做胃鏡和開刀,手術費10500元,住院費將近1500元,還有其他因皮膚護理等產生的費用。」

與小程的貓咪相同,寵物主小安的貓咪也同樣存在「異食癖」。從2022年7月至今,這隻貓分別因吃掉游泳耳塞、逗貓棒、快遞塑膠袋等物品進過寵物醫院四次,醫院為其進行催吐、內窺鏡、餵食益生菌等,不到一年間就花費了小安超過2萬元。「感覺自己養貓都快要養出焦慮了。」小安說。

即便是生活習慣良好、照看得當的「毛孩子」,也依然繞不開就醫問題。寵物主李玉養了一隻布偶貓,今年只有6歲的它卻存在先天性消化系統問題,曾多次因膀胱炎、先天性多囊性腎病前往醫院治療。「每次看病都是一千元打底,光是打個腸胃針可能就得花兩千多元。」李玉說。

因為寵物看病花費高,不少人便開始想著給寵物買醫療健康保險。記者搜索時發現,以某平台銷售的寵物險為例,在醫療保障計劃中,基礎版24元/月起,保障期限為一年,醫療報銷額為12000元/年,單次事故最高保險金額為1000元;升級版52.5元/月起,醫療報銷額為2萬元/年,單次事故最高保險金額為2000元。而在另一平台上,由兩家保險企業推出的寵物醫療險保費均分為基礎版、升級版、尊享版三個等級,並提出保障範圍是除先天性、遺傳病等之外全病種保障,報銷比例都是定點醫院70%、非定點醫院40%。

2022年起,小程和小安就通過支付寶平台購買了14.08元/月的基礎寵物醫療保險,小程說:「我家貓咪已經快6歲,雖然現在不怎麼生病,但之前的手術多少讓我有點心理陰影,所以便購買保險以防萬一。」去年,李玉也給他家的布偶貓購入了33.25元/月的升級版寵物險,且順利報銷了70%的手術費,「我在2022年2月買的為期一年的寵物醫療保險,價格總計399元/年,保險金額為15000元,想著很快會用上。」李玉說,「之後一年都在用,比如貓咪得了口角炎、皮膚貓癬、尿閉等。去的是定點醫院,幾乎每次都可以報銷,陸陸續續也省了好幾千元。」

申訴時間長、賠償有門檻

寵物保險是否划算?

看上去平價且有保障的寵物保險,讓不少年輕人選擇購買。但寵物險到底好不好卻頗有爭議,特別是隨著其熱銷,關於寵物險的投訴也逐漸增多。前不久某網絡投訴平台整理的2022年十大消費亂象中,寵物醫療赫然在列。消費者們對寵物險的意見主要在於申訴時間長、賠償門檻高、賠償限額少等。

今年3月底,寵物主月月就通過給客服打電話申請了退保:「主要是覺得理賠的門檻太高,保障計劃中寫的超過200元就能理賠,但實際上符合理賠條件的條條框框挺多。」月月養了一隻1歲的柯基犬,不久前因為小狗得了皮膚病,她便決定用上買了3個月的寵物險,而理賠結果卻讓她失望:「每個月33.25元,算起來也交了將近一百多元,但報銷時把發票發過去才知道,必須是獸藥字號的用藥才能理賠,還要扣除200元的起始賠付價格,最終給小狗洗藥浴的200多元不能報銷,實際只理賠了9元。」

有類似遭遇的還有李女士。李女士告訴記者,她於2021年時就為家中的貓咪購入了一年488元的寵物醫療險,按照合同規定,賠付比例是定點醫院60%。到了今年年初,因為貓咪患上輕微尿閉,李女士來來回回帶它進醫院三次,每次都花了兩三千元。「報銷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對於同一病症或意外傷害,需要進行長時間、多次就診治療的,保險客服會認定為屬同一事故。前兩次我們花了兩千多元,但最後賠付只有幾十元;最後一次生病住院花了1300元,理應給的賠付對方一直找各種理由拖著,將近兩個月保險公司那邊才到帳。」最終李女士得到了474元的賠付,但這段經歷還是讓她感到鬱悶。「水太深,也不划算,買了就是交智商稅。」

完善寵物保險產業鏈

消費者應理性「買單」

相比其他退保的寵物主,小鵝卻有些後悔自己出現了「過度醫療」的心理。小鵝家一共養了三隻貓咪,其中兩隻6歲,一隻4歲。為了「公平起見」,她給三隻貓咪都購買了保險。兩年前,其中一隻貓咪檢查出腫瘤,計劃今年切除,於是她便提前給三隻貓都購買了33.25元/月的保險,相當於每個月在保險上就要花費將近100元。「想著要儘可能『回本』,所以趁我家貓咪做手術時,我順便就讓它做了很多檢查,把抗體、CT、生化甚至洗牙也一併做了,一共花了4000元。因為報銷金額最高一次只能1500元,所以我分開兩次報銷了2000元;但後來我自己算了一下,其實如果只做一次這個腫瘤切除手術,也就只花一千多元而已。」

像小鵝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過度診治」情況是影響整個產業鏈、包括寵物保險賠付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市面上每家寵物醫院的收費標準和治療方案都不統一,因此寵物保險產生的前提還是與過度診治、高收費有關。」一位寵物醫院的醫生告訴記者,「檢查費是整個寵物醫療中最花錢的部分,一次基本的檢查就要上千元,而愛寵心切的主人也會甘願為之『買單』。」

而對保險公司來說,這種過度診治也讓他們頗為苦惱。「一些養寵人士認為寵物保險設置較高的免賠額性價比不高,但其實寵物保險之所以設置每次的報銷金額上限為1500元也是有原因的。比如有的主人會因為貓得了口角炎帶去醫院看病,各項檢查下來花費3000多元,即便不是定點醫院,最終也可以給他們賠付1000多元,但實際上,像口角炎這種疾病買一支紅黴素軟膏就可以解決。」養了兩隻貓的保險業工作人員陳薏米告訴記者,「並且確實有人會借著寵物保險的漏洞來操作,比如幾隻寵物『共享』一份保險,或者同一個疾病多次去醫院進行醫治等;我也留意到現在購買寵物保險時一些平台會讓你填寫寵物信息以及錄取寵物鼻紋,但其中一些操作也還不太規範。消費者買寵物險也是為了給寵物買一份保障,只有未來寵物醫療和寵物保險都越來越規範,這個產業才能健康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