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仁心詞話——敘事醫學之詩情醫事》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協和醫學院東庭咖啡廳舉行。該書的作者、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李乃適,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名譽主任郎景和,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何仲,上海臨床研究中心主任朱疇文,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林進,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李飛等嘉賓共同圍繞醫學人文、敘事醫學等話題現場進行了探討與分享。

敘事醫學拉近患者與醫生間的距離

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誕生的歷史並不久遠,這一概念於2001年由美國內科醫生麗塔·卡倫(Rita Charon)提出,指的是「由敘事能力所實踐的醫學」。2011年,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副院長郭莉萍將敘事醫學這一概念引入國內。作為協和醫學院敘事醫學教學參考書,《仁心詞話——敘事醫學之詩情醫事》一書將真實的臨床經歷與詩詞、書法相結合,旨在啟發醫學生與醫生,拉近患者與醫生間的距離,促使更多臨床醫生投入敘事醫學的實踐之中。書中的20個臨床故事,以敘事聊天的風格、抽絲剝繭的推理、輕鬆調侃的筆觸娓娓道來,讓我們看到醫學溫暖的另一面。

《仁心詞話——敘事醫學之詩情醫事》,李乃適 著,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23年1月版。

活動現場,郎景和從醫學、文學和藝術的關係談起。在郎景和看來,《仁心詞話——敘事醫學之詩情醫事》是一本情趣與雅致兼具的內分泌學科普書,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醫生與患者的對話,「醫生的醫療行為是在描繪心靈地圖、生命詞話,這既是病人的,也是醫生自己的。」郎景和說,醫學和人文兩者都是深刻而生動的,書中所表達的文字情愫和文學修養,還包括敬畏自然、敬畏人類、敬畏生命的遼闊觀念,以及對山水的依戀,對傷痛的關切和從心底里發出來的深切憐憫,這些都可以是也應該是醫生的修養,甚至習慣。」

那麼,培養人文情懷對於成為一名好醫生,究竟有何積極作用呢?面對這一問題,郎景和表示,醫學與其他科學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所面對的是人,是一個有思想、感情、意願、要求、家庭和社會背景的人,當我們真正面對一個人時,人文情懷、人文關懷是最主要的,因為醫學本身就是「人學」,其中既包括這個人本身,也包括醫生對他的仁愛,將兩者放在一起,就是醫學。而與此同時,醫學與文學也是相通的,一個醫生必須擁有人文觀念,他的技術是通過人文關懷來體現的。因此,醫學作為直接面對人的科學,比其他科學更為強調人文。

回歸到《仁心詞話——敘事醫學之詩情醫事》的創作初衷,李乃適談及了自己從醫之後遇到的一樁往事。2005年,當時還是住院醫師的李乃適,遇到了一位罹患雄激素分泌性卵巢腫瘤而導致女性男性化的病人。根據查證分析,李乃適診斷這位病人體內有一個分泌雄激素的腫瘤,但對腫瘤的位置,影像學檢查上卻沒有找到任何提示。在和病人進行了一次深入交流之後,李乃適寫下了一首《臨江仙》,抒發他對醫患之間林林總總不吐不快的胸意,他也將這首詞算作是一種特殊體裁的平行病歷。

在病人大查房時,李乃適當眾朗誦了這首詞,並和大家講解了他和病人交流的故事。這之後,病人順利進行了手術,雄激素水平降下來了,她也最終得以痊癒。這讓李乃適感到非常欣慰,在這之後,李乃適又陸續遇到了很多病患,或主動,或被動地填寫了很多詞,也積攢了很多故事,這些故事最終匯成了一門敘事醫學課程,也最終形成了這本《仁心詞話——敘事醫學之詩情醫事》。

協和醫院的醫生,有著熱愛文藝的傳統

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歷來有著熱愛文藝的傳統,比如1940屆協和畢業生林俊卿實習期間手繪的「內科大巡診(大查房)」漫畫已成為一個時代大查房的標誌,在協和歷史上留下了獨具特色的一筆。被譽為「萬嬰之母」的醫學家林巧稚,在她醫學生時期就擔任過演說團的會長和音樂團的書記。林進認為,那些看似「高大上」的文學藝術,其實培養的是一個人的情懷,培養的是一個人仁愛的心態以及對美好的追求。

也正是因為上述這些原因,北京協和醫學院對醫學人文教育十分重視。回顧協和百年歷史,何仲認為,雖然自建院伊始,協和即以科學醫學著稱於世,但人文教育實際上也是協和的傳統之一。我國最早的醫學史團體「中華醫史學會」,正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由協和中文部的李濤與伍連德、王吉民一起創建的。而在醫療中,協和醫師也非常注重人文關懷,比如林巧稚就要求學生寫病歷時,寫上產婦頭上黃豆大的汗珠。

紀錄片《中國醫生》(2019)劇照。

何仲提到,2014年,協和醫學院成立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當時主要關注人文學科的研究,比如社會學、人類心理學、倫理學等,但在實踐過程中,大家發現,這樣的設置存在一些偏頗,如何才能將人文關懷與臨床更加密切地結合起來呢?在此背景之下,學院開始找到那些在臨床工作過程中,對醫學人文有關注、有研究成果地老師,共同推薦醫學人文的發展,這也是目前協和醫學院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在醫學人文教育過程中努力推進和探索的事情。

為什麼協和人如此熱愛寫作?活動中,協和校友、作家、前麥肯錫合伙人馮唐也以視頻的方式分享了協和的人文傳統。在馮唐看來,文學和醫學同為人學,特別是臨床醫生,一旦只期望病人能夠將他患病的器官呈現在醫生面前,看不到病人,就一定不是個好醫生。在馮唐看來,協和人都有著表達的欲望,想要讓世人知道自己心中所想。協和人熱愛寫作,跟協和的傳統有關,老一代的協和人,無一例外,都不僅是簡簡單單的醫生,還是很好的文人,很有風骨的文人,很有水平的文人,「喜歡舞文弄墨,喜歡文藝創作,喜歡讀文藝書,前輩教授們這麼做,我們晚輩也跟著走。」

記者/何安安

編輯/宮子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