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關注」一下,方便後續我們一起探討更多內容

楊先生38歲年紀輕輕就成了一名高血壓患者。

長期的高負荷工作,讓他的身體難以負擔,可即便如此確診高血壓一事也沒能引起他的重視。

有個項目需要跟進,楊先生經常忙到深夜,有時候乾脆睡在公司。

誰知連續熬夜血壓不穩,竟然引發了急性腦溢血。好在公司就在醫院附近,又恰好有同事值班,這才緊急救治撿回一條命。

醫生勸解到:「你這個年紀患上高血壓本來就不多見,平時也不注意自我保養。

血壓忽高忽低得不到控制,自然會引發各種風險。今天運氣好,以後可千萬要注意!」

說起高血壓,大部分中老年人都不陌生。

該病症與高血脂、高血糖並稱為「三高」,是阻礙中老年群體健康的主要病症類型。

有哪些因素會引起該病症?忽視治療有何危害?日常養護中又有哪些禁忌?

高血壓多半與這些因素有關

該病症主要指單位血液流動對血管壁造成的壓力持續高於正常水平。而長期的高壓環境對血管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還可能造成局部或全身性健康問題。

公開數據顯示,全球該病症發病率已超過30%,而我國範圍內,發病率也達到了23.2%。

特別是北方地區,發病率最高達到了33%。更可怕的是該病症呈現出年輕化趨勢,不少患者30多歲就確診了。

高血壓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很多不經意的習慣性舉動,都會成為血壓異常的誘因。

  1. 遺傳相關

高血壓存在基因遺傳的可能,遺傳率達到40%。

如果父母親患有該病症,那麼後代未來的患病率就比無家族病史的普通人要高一些。另外該病症還具有一定的家族傾向性。

比如有些人家族祖輩並沒有人患有高血壓,但是從父母這一輩,因為各種原因身體條件變差,出現了高血壓。

如果孩子長期處在與父母相同的生活環境下,那麼孩子未來身患高血壓的概率也會比普通人要高。

2.退行性變化

這種生理變化主要指隨年齡增長,人體機能會呈現逐漸減退趨勢。

臨床觀察發現,血壓異常多發於40至50歲年齡段,最低不低於35歲。而人體機能減退,恰恰是在該階段表現最為明顯。

35歲之後人們會感覺到身體素質大不如前,特別是進行運動之後,不適感會更加顯著。

比如心臟狂跳、頭暈目眩、肌肉乏力等,這其實就是血壓異常的一種間接表現。

退行性變化會導致血管彈性變差,收縮能力減弱,單位供血阻力便會增加。

單位時間內血液通過血管需要更大壓力推進運輸,則更容易造成內壁損傷。長此以往不僅血壓異常,其他病症也會隨之而來。

3.體重超標

早在1948年,肥胖就已經被世衛組織列入疾病範疇。

但隨著時代進步,居民生活水平改變,人們的肥胖率似乎並沒有降低,反而呈現出升高趨勢。

據了解在45至54歲年齡層中年人當中,體重超標(達到肥胖標準,IBM指數超過24)者對比18至24歲年齡層青年人群多出2.83倍。換句話來說,「中年油膩」並非調侃,而是現實。

受遺傳、錯誤飲食、運動量不足以及社會環境變化等諸多因素影響,人們變得越來越容易發胖了。

有句話叫「百病胖為首」,一旦體重超標得不到控制,各種潛在問題就會隨著時間推移陸續爆發。

比如代謝異常引起的動脈硬化、體力減退、各種婦科方面疾病、睡眠障礙、大關節損傷及炎症、腰間盤突出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和體重超標有關。

當然肥胖也是「三高」的一大誘因,其中就包括血壓異常。

有研究指出,體重指數越大,血壓異常的風險就越高。肥胖者的血管狀態本身就比較差,外部脂肪過分堆積,會間接導致血管狹窄影響供血的順暢性。

另外肥胖者普遍存在代謝功能異常,胰島素水平波動較大或缺乏規律性,則會進一步提升血壓異常的風險。

因此體重超標者要多留意血壓情況,當心高血壓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4.重口味飲食

該類飲食主要包括高鹽、高油以及辛辣食品,如果長期攝入不懂節制,某種程度上是會增加血壓異常風險的。

重口味飲食普遍鹽分含量過高,而攝入過量的鹽分後,人就不可避免會增加飲水量。

在過量的鈉和過量水分的影響下,人體會呈現水鈉瀦留現像。血容量大幅提升,血管單位輸血量便會增加,繼而引發血壓升高。

至於高脂肪攝入,則會造成血液內膽固醇含量提升,血液粘稠度增加,血管輸血負擔也會增加。

更重要的是血管長期負擔過重易引發內壁損傷,若血脂趁機附著於損傷處,則會加速血管變性,加重血壓異常。

5.負面情緒

情緒波動與人體健康緊密相連,諸多研究均表示,情緒穩定對健康有利,反之則會引發各類病症。其中長期緊張、焦慮,就很有可能成為血壓異常的誘因。

緊張焦慮等情緒會導致腦部功能異常,刺激人體分泌更多的兒茶酚胺,繼而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促使血壓飆升。

部分人群情緒激動時會感到頭暈、頭痛、心悸,其實就是血壓異常波動所引起的。

長期忽視治療,有何危害?

生活中有些人對待高血壓這類慢性病的態度十分草率,特別是一些「不信命」的年輕患者,經常會出現忽視治療的情況。

如果任由病情發展不加以控制,潛在威脅就會被慢慢放大。

  1. 初期危害:各種身體不適

早期高血壓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即便有也是偶爾發作,很容易和日常生活中的小病小痛混淆。

比如突發性暈眩、胸悶心慌、手指發麻、後腦疼痛、噁心耳鳴、失眠多夢等都是比較常見的早期症狀。

2.中期危害:心血管損傷加深

血壓異常最直接影響到的是血管。

血管遍布全身各個部位,如果長期高壓得不到控制,血管負擔過重,就會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

尤其是末梢處的纖細小動脈,發生血栓或動脈瘤的概率會進一步增加。

此外為供血提供動力的心臟也會在血壓異常的情況下受傷。

持續高壓會導致左心室肥大,繼而引發心肌間質增生,提高高壓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心律不齊等諸多風險。

3.後期危害:各類併發症

血管輸血關係到全身各個臟器的正常運作,若血壓長期忽高忽低,靶向器官的狀態必然變差,甚至出現各類併發症。

高血壓會增加血管輸血負擔,壓力越大,腦血管疾病風險就越高。

如果遇到突發情況發生血管破裂引起腦出血,大腦供血異常,神經就無法正常運作了。

而對於心臟方面,高血壓中期造成的心室肥大、組織增生等症若長期忽視,後期心律失常、冠心病風險會直線上升,嚴重時會導致猝死。

除此之外高血壓還是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腎衰竭、腦血栓、腔隙性腦梗、視網膜小動脈痙攣的誘因,對人體健康極度不利。

還請提高重視,從日常做起,將血壓控制在科學範圍。

高血壓6大禁忌,你違反了幾條?

  1. 用藥不科學

在眾多患者中,總有幾個「天不怕、地不怕」不是不吃藥,就是擅自停藥、換藥。

短期來看人體確實不會因為血壓異常出現各類症狀,但拉長時間線,血壓異常造成的長期危害,卻是患者難以承受的。

血壓水平長期控制不佳,會引發血管壁損傷增厚,繼而影響靶向器官的健康,同時會加大動脈斑塊、心梗、腦梗風險。

該類併發症一般會在7至20年出現,一旦發生,後續的生活質量就無法保證了。

2.飲食不當

部分患者存在僥倖心理,一邊服用降壓藥,一邊胡吃海喝毫無節制。實際上,單純依靠藥物控制血壓是不夠的,如果生活中飲食方面仍然維持原狀,藥物的控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重口味飲食、營養攝入不均都會造成血壓異常波動,還可能加重高壓風險。

與此同時飲食不當還會引發體重超標的問題,變相提高降壓難度。建議患者多以清淡、豐富的飲食為主,併合理控制體重。

3.菸酒無度

菸酒作為多種疾病的風險因素,應該被儘早戒除。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菸酒成癮,短期內難以戒除,即便確診高血壓,醫生囑咐儘快戒菸限酒,這些患者依然抱著降壓藥有恃無恐。

菸酒本身會增加血壓異常的風險,如果確診後繼續保持菸酒習慣,則更加不利於對血壓的控制。

就算患者堅持服用降壓藥,效果也不會太好。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血壓波動過大的情況,十分不利於控制病情。

4.大力排便

相信大家都看到過「老年人排便太用力引發腦溢血」的新聞,其實深究其原因,多半與血壓異常有關。

老年人的血管狀態比較脆弱,特別是高血壓患者,血管彈性喪失,更容易受到壓力影響。

大多數老年人排便能力不佳,體質虛弱、飲食單一、腸胃動力不足則進一步增加了便秘的可能性,繼而提升排便難度。

如果老年人為了促進排便太過用力,血管高度緊張、腹內壓力升高,就會發生血管破裂。

5.長期熬夜

當代人熬夜已成常態,不少中老年人在各種網絡資訊的引導下,也成了「夜貓子」。

而缺乏規律性的睡眠習慣和晚睡晚起的行為,對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高血壓患者夜間本身容易出現血壓異常波動,如果不注意休息頻繁熬夜,夜間心臟活動異常,則會加大心臟病、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到頭來不僅血壓沒控制住,還引起了其他併發症。

6.脾氣暴躁

雖說人的情緒波動在生理上與激素有關,但生活環境、處事方式等客觀因素,某種程度上也會對情緒造成影響。

比如有些人天生急躁,遇事一點就著,而有些人性情溫和,可以很好地控制情緒。

臨床研究指出,激素可以刺激情緒的發生,同時也能被情緒刺激而產生。

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脾氣本身很差,那麼在情緒刺激下,激素分泌增加,這個人的脾氣就會越來越差。

要知道腎上腺素、血管緊張素都是激動情緒下的產物,這些激素會對血壓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致使血管緊張痙攣,繼而升高血壓。

這也是為什麼暴脾氣的人在控制血壓方面的表現比較差的原因。

總結

高血壓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並呈現出年輕化趨勢,無論是中青年還是中老年人群,都應該提高重視。

而對於已經確診的患者,還請多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各類禁忌,科學降壓更有利於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