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念

在諸多諾獎得主中,多麗絲·萊辛或許不僅以文學出名,還有她對貓的無限痴迷,在所有關於現實的諷刺之外,萊辛也將自己的筆墨落在身邊的貓上,以細緻的觀察,呈現出她身邊的貓的生活,於是就有了這本《特別的貓》。

如果是純粹的愛貓人士,恐怕讀完這本書會有所不滿,萊辛的養貓方式並不科學,也不夠精細,甚至有些行為看上去不夠人道,但也請大家理解,畢竟萊辛出生在20世紀初,《特別的貓》創作於1967年,人們對於寵物的認知也與如今不同,而且她也曾奔波在非洲與英國,那時的人們生存環境尚不算優,貓兒自然也很難沾光。

不過我們還是能在書中讀出萊辛對貓的喜愛,她從小就會觀察身邊的貓,家貓和野貓,會發現每隻貓的特別之處,多的時候,甚至和四十多隻貓生活在一起,貓像是家人,曾經陪她玩耍,也曾溫暖她的冬夜,在她生病的時候,是貓咪的溫暖喚醒她的早晨,在貓咪生病的時候,是她想盡辦法餵食保暖。有時貓咪會離開我們,有時又會突然出現,像是親戚朋友,有聚有散,構成人生的跌宕驚喜。

在《特別的貓》中,萊辛寫到了許許多多自己認識的貓,有些有名字,有些只有一段描述,不過我們還是能看出她對阿灰和黑貓的珍重,最早,阿灰只是一隻優雅的暹羅貓,擁有不可忽視的高貴冷艷氣質,但是到了發情期之後,她還是受到天性的影響,但她不會照顧自己的孩子,或許母性並非是天生的,只是後天養成的,看著這樣的貓,萊辛最終還是選擇絕育。

但萊辛並沒有打心底里認同這種行為,因為阿灰遭受了巨大的傷害,許久不能恢復,而且她失去了自己優雅的身姿,她自己甚至也能認識到這個事實,在她撒嬌的時候,仿佛多了一種討好的嘗試,因為大自然帶來的天性,改變了一隻貓。

而黑貓則不同,雖然從來無法和阿灰競爭家庭地位,但是她的母性仿佛是與生俱來的,餵奶,教小貓使用貓砂盆或是狩獵,她都充滿了使命感,甚至將自己的需求置於第二位,但是小貓逐漸被送走,她又回歸了單身時的樣子,仿佛從未成為母親。

關於這一切,萊辛只是觀察、記錄,她偶爾會發問,但終究還是接受,貓總是有自己的世界,不管你多麼愛他們,他們依舊以自己的方式相處,每個人生命中出現的貓,都是這樣特別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