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方精妙,除了藥物配伍關係之外,還格外注重藥物的炮製工藝。現在臨床上開出的藥物大多是炮製後的干品,而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其實很多藥物醫聖都是要用新品的。今天,就帶大家盤點一下11種醫聖張仲景喜用鮮品的中藥。

1.生薑

味辛,性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嘔吐,久服去臭氣。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為常用藥,凡處方中謂「生薑」者,應均為鮮生薑,乾薑較少,乾薑再炮而成「炮姜」者更少。生薑,一般切片後按劑量調入湯劑處方,個別情況下也入煮散劑,即制散後取規定劑量的藥物加入生薑片共煮取湯,如《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據統計,《傷寒論》有37方用生薑,《金匱要略》有48方用生薑,除去重複方劑,二書使用生薑的方劑共計79首。

2.蔥白

性平,通陽。主傷寒骨肉痛,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喉痹不通,安胎,安中利五臟,殺百藥毒。

《傷寒論》:「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兩方皆以蔥白入藥。

3.蜜(白蜜、食蜜)

味甘,性平,有潤臟腑、通三焦、潤燥解毒之功。張仲景在大陷胸丸中,以白蜜與水共煮甘遂末和「大黃、葶藶子、芒硝、杏仁」所制之丸,供服;在烏頭湯、烏頭煎中,均先以水煎煮藥物,去滓取汁後再入蜜共煮,供服。上述方劑皆取蜜甘緩益氣補中、解毒的功效。

4.雞子黃

味甘,性溫,能「除煩熱」「解熱毒」。張仲景於黃連阿膠湯、百合雞子湯、排膿散中均用之。

5.雞子白

味甘,性微寒,能「除心下伏熱,止煩滿」。張仲景以之配大豆和酒服,救卒死

6.雞肝、雞血

雞肝,味甘、苦,性溫,可「除心腹痛」;雞血,味咸,性平,能治「中惡腹痛」「安神定志」,張仲景以之塗面救卒死

7.雄雞冠血

味咸,性平,「塗頰,治口不正;塗面治中惡」。張仲景割取雄雞冠血,以管吹納鼻中,救卒死

8.豬膏(豬脂)

味甘,性微寒,「破冷結,散宿血」「利血脈」。張仲景以之和苦酒煮沸,灌喉中,救卒死

9.豬膽汁

味苦,性寒,有「清心臟,涼肝脾,通大便」的功效。張仲景以之和醋,製成灌腸液,治大便不通。以其苦寒之性,入於白通加豬膽汁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中,使不致格拒,而取效。

10.人尿

味咸,性寒,如同上述豬膽汁,入於白通加豬膽汁湯中,使不致格拒,而獲效。

11.人乳汁

味甘、咸,性平,解牛肉毒。張仲景以之飲服治療食郁肉漏脯中毒,及啖蛇牛肉食之欲死者。


版權聲明:部分內容來自網絡編輯,涉及的藥方僅供參考學習,請勿盲目試用,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如需了解專業中醫常識、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