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治未病?《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靈樞》第五十五篇中亦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意思是醫術高明的醫生,往往在疾病還未發作的時候,便提前進行干預,而不是等它發作再來治療。

現在講「治未病」,可以有三層含義:

第一,未病先防,疾病還沒有發生的過程中就採用預防性的措施進行干預;

第二,既病防變,疾病已經發生,但在它的初期就進行治療,防止它進一步轉變;

第三,瘥後防復,疾病治療後雖初愈,但正氣尚虛,機體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需要做好疾病後期的治療與調理,鞏固療效,注意調攝,以防止疾病復發。

從古至今,中醫「治未病」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也是中醫養生理論的重要思想,在現代醫療中主要體現在冬病夏治、體質養生及慢病管理三方面。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指在在夏季通過中醫手法起到驅趕疾病、固元氣、提昇陽氣和治療未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內服、外治兩大類,內服藥物指的是常說的湯藥、中成藥以及代茶飲,根據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體質來辯證組方治療。外用藥物主要有「三伏貼」,也就是穴位貼敷或者局部貼敷,還有艾灸、溫針灸、拔罐、藥浴、推拿等一系列的方法。

體質養生

中醫養生,先變體質。體質養生根據陰陽、氣、血、津液的盛衰虛實,把人體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鬱質、血瘀質、特稟質9種體質,每種體質有其明顯的特徵,其養生方法也不盡相同,例如:

1.痰濕體質

體質特徵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身重易倦、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徵,可見精神抑鬱、情緒低落等。

調養原則健脾利濕,化痰降濁。

養生要點要調節心境,以主動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和工作,多與家人和朋友溝通。飲食以清淡為主,常食用具有健脾利濕、化痰降濁的食物,儘量減少肉類、海鮮等肥甘厚味之品的攝入。藥物調養以調補肺、脾、腎三髒為重點,可用六君子湯、二陳丸等。應長期堅持體育鍛鍊,活動量應逐漸增強。

2.血瘀體質

體質特徵血行不暢,以膚色晦暗、身體刺痛、舌質紫暗等血瘀表現為主要特徵。常心煩、焦躁、健忘或憂鬱、苦悶、多疑,內心孤獨感強烈。

調養原則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養生要點應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可常食桃仁、玫瑰花等活血祛瘀的食物,米酒、黃酒和紅酒等低度酒可少量常飲。

可選用活血化瘀藥物,如紅花、丹參等,可選用四物湯、桃紅四物湯等活血化瘀的方劑。可選擇舞蹈、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方式加強體育鍛鍊。

中醫「治未病」重視人的體質,對其體質狀態進行辨識,通過中醫中藥的干預,及時調理偏頗體質使機體恢復到正常工作和健康的生活狀態。從而實現「治未病」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慢病管理

目前,「治未病」逐漸開始應用於慢病管理。一方面對病前狀態的人群,即具備與具體疾病相關的風險因素,或出現理化指標異常,但未達到相關疾病診斷標準,容易向疾病狀態轉歸的一類人群進行慢病管理,常見的病前狀態有高尿酸血症、糖調節異常、血脂異常、臨界高血壓、肥胖、頸肩腰腿痛、代謝綜合徵、更年期、經前綜合徵等。另一方面對疾病高危人群,即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人群進行中醫慢病管理。

慢性病一旦形成就很難徹底治癒,而中醫運用「治未病」的理論,通過運用運動、飲食、精神調節等保健養生的手段或方法,來減輕或消除慢性病人由不良生活習慣或精神、心理壓力等「致病因素」導致的影響,使人體達到氣血調和、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況,維持「精神內守,真氣從之……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理想狀態,從而實現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

在世界醫學模式逐漸轉向「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四者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的今天,「治未病」的理念與21世紀的醫學理念不謀而合,而且中醫治未病在長期實踐中且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有效的理論和方法,中醫完全有能力,也有責任和義務在新醫學模式下發揮重要作用。(通訊員 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