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

我國近一半腫瘤發生於消化系統

我們要如何防範於未然

保持身體健康?


7月22日,由主辦,人之初雜誌社、廣東衛生在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承辦的《國醫大講堂》第18期順利開講。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肛腸外科主任,盆底中心主任、肛腸及盆底疾病首席教授任東林以《胃腸道,生命之道》為題,告訴大家如何保持腸道健康,做好篩查,遠離腸癌。



本場講座吸引了大量市民觀看

線下現場座無虛席

另有1.2萬人通過直播觀看

在評論區踴躍參與留言互動



保持腸道健康有什麼秘訣?

腸癌早期篩查與干預有何手段?

快跟廣衛君一起來看看


吃出健康


俗話說,病從口入。怎麼吃關乎後天保養,可以幫助保持腸道健康。


▍遵照一些中醫理論去吃

任東林提到幾個關鍵的中醫理論: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食能以時,身必無災;不時不食;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則傷而生疾;所惡之物不可全棄,全棄則髒氣不均;熱勿爍爍,寒勿滄滄;一飢則食,見飽即止。


其實說的就是:


一日三餐正常飲食除了填飽肚子,還能強身健體,讓人心滿意足,一定要把吃特別重視起來;

攝取食物要守時,有規律;

吃東西要應時令,最好不要吃反季節的食物;

均衡飲食,不要挑食;

吃熱飯熱菜,但不能過熱,否則容易造成胃黏膜、食道黏膜損傷,引發癌變,也不要吃太涼的東西,容易刺激腸胃,影響身體健康;

吃多少也講究,老年人一般吃七分飽,其他成年人肚子餓了需要補充能量就吃,快要飽了就停筷子。但要注意,不要儲備的能源沒消耗完又使勁吃,這樣吃多了的部分就會轉化為脂肪在身體內儲存下來,造成肥胖病。



▍避免吃致癌物質

儘量少吃煎、炒、炸、燻烤和腊味食品。霉變的花生和豆類,色素、甜味劑等食品添加劑,殘留農藥,真菌污染食物,要儘量避免攝入。



▍聽從世界衛生組織的4條建議

避免和減少食用動物脂肪;增加粗纖維;減小肉食;增加新鮮水果和蔬菜。



訓練排便


什麼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標準之一是「便得快」,即排便要正常


任東林的門診中相當一部分患者因排便不好前來就醫,他表示,大便異常是直腸癌、結腸癌的典型症狀,如排便帶血、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改變等。


每個人的排便習慣不一樣,有的人一天一次,有的人兩三天一次,什麼是正常的呢?一是有便意,排得出來,二是沒有特別的異味,三是沒有出血和疼痛等合併症。「大便是人體健康的信使,通過排便可以發現異常。排便的次數沒有絕對,原則上每天排便更好一點。」



日本有研究表明,80%的老年痴呆年輕時候患有嚴重便秘。很多便秘是忍出來的,因為在忙或者不方便去,有便意卻忍著,慢慢形成惡性問題。


任東林解釋,排便是生物學行為,如果有便意時卻人為抑制,那麼已經輸送到遠端的糞便會回流到結腸,待久了腸內容物被吸收水分慢慢變硬,以致大便變硬造成排便困難。


「排便是需要教育和訓練的,便秘在最開始就應該糾正過來,一旦形成頑固性便秘就比較難治療了。因此,有便意就要及時去排便,可以在早上起床或晚上下班後比較空閒的時間段養成相對固定的排便習慣。」任東林提醒,不要盲目去藥店買各種通便藥,長期應用會產生副作用,導致依賴和藥物抵抗等問題。


另外,排便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理活動,要養成專心致志的排便習慣,不要看手機、看書、聽音樂等,會產生干擾。如果5分鐘內排不出來就先做其他事情,下次有便意主動早點去排便。


大便排不出來,九成以上靠調理保守治療。但結腸黑變病、臨床巨直腸和巨結腸等問題很難逆轉,一些腸子出現功能性動力減弱,或完全運動無力,還是需要進行手術。



進行早期篩查與干預


腸癌是可以預防的。腸胃鏡檢查是預防消化道腫瘤最重要的手段。


很多人不願意或害怕去做腸胃鏡檢查,早期消化道腫瘤又沒有症狀,等到發現時大多已是中晚期。因此,早期篩查和干預非常有必要。病從淺處醫,及時進行一級預防阻斷,就不會變成消化道癌。



任東林還向現場觀眾生動展示不同健康狀況的胃腸鏡的成像對比,呼籲大家重視早期篩查。他表示,早期的診斷特別重要,可以防止一些良性病變進展成腫瘤。


建議40歲做第一次腸胃鏡篩查。

如果一切正常,時隔5年再去做檢查。

如果發現息肉,內鏡切除後第二年再來檢查。






記者 | 阿芒

編輯 | 張芷瑩 責編 | 張秀麗

攝影 | 覃健基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