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臥室窗外的「野鴿兒」們(確切的說應該叫無主的鴿子)相處最少有八個月的時間了,它們在「自生自滅」的情況下經自繁和入伙的方式從剛開始的三羽發展到現在居然也有九羽之多,回想起來之所以能在沒有籠舍的情況下養著這些鴿子,全是因為它們那種「鳥為食亡」的天性。

要說這些鴿子的由來,最早應該要歸功於本樓的一個公司食堂,人來人往的食堂每天難免會有一些多出來的飯菜,廚房為了節約糧食,三天兩頭會把剩餘的白米飯拌上一些糠拿到本棟頂樓的天台曬乾後另作他用,就是這個動作吸引了這些四處覓食的野鴿子。

漸漸的頂樓的天台成了野鴿兒們不定時的覓食場地,這種情況自然逃不過愛鴿人的眼睛,於是我也貢獻了家裡的剩飯,加入了投食的隊伍,漸漸的其中一羽帶著綠足環的灰雄鴿跟我熟絡了起來,敢於在距我一米之外的範圍當著我的面大口朵頤。

大概是在斷續投餵兩個月之後的一天下午,我驚喜的發現常在天台(33樓)活動的三羽野鴿,開始出沒在我臥室(11樓)後窗放置空調的平台上,於是就此開始了「居家投餵」的新模式。自1月14日到今年8月,半年以上的投餵和觀察,現將我觀察記錄的野鴿們的繁殖現象分享給大家。

最早期到後窗平台上來覓食的小群體,由以上所提到的綠足環灰殼雄和一羽光腳中雨點雌鴿組成的一個配對,外加一羽單身深雨點花頭白條母鴿共三羽鴿子所組成。

最早的時候,我在後窗掛著一根PVC塑料管,投餵的時候讓飼料順著管道滑落到平台上讓它們自由取食,起初除了投餵飼料再沒有其他,飼料組成主要是比例對開的稻穀和高粱,外加少量黃豆。

因為鴿子們來去不定,為了觀察它們,後來就將飼料的投餵方式,改用一個繫著細繩一面開口的透明礦泉水瓶子當它們的飼料槽,並在繫著飼料槽的細繩中間繫著一個小鈴鐺,這樣只要鴿子們來吃食我就知道了。

據記錄2月3日的時候,我第一次見到灰殼雄和雨點雌帶著它們的第一個孩子來覓食,從這羽幼鴿身上帶著的小黃毛推斷其大約為35日齡,反推其出殼的時間應是1月28日前後。代號:小灰1,雄性。

接著是一個月之後的3月6日早上見小灰1跟著父母來覓食的時候,如影隨形其身邊又多出一羽深灰色幼鴿,腰部夾雜幾根白毛,眼角有小白眉,反推其出殼時間為2月30日前後,代號:小灰2,雌。

備註:此鴿後來有一段從4月20日至7月6日,約兩個半月的時間未見其來覓食,本以為這是小鴿翅膀硬了外出自立門戶的一種自然現象不以為意,但最終「失而復得」卻是我始料不及的。這種現象如果放在家鴿,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游棚了。

在出現第二羽幼鴿之後,我在原來供應它們飼料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飲水和保健砂的供應,本以為它們會再添新丁,但奇怪的是這個時候卻出現了空窗期,甚至有一個大約半個月(5月9日-5月23日)的時間,卻未見到綠環灰殼雄飛來覓食。

說來也巧這個時段正好是梅雨季節中的「入梅」階段,是真菌最活躍的時段,而六月上旬到中旬則是「出梅」的時段。

再次見到灰殼雄和雨點雌繁殖的第三窩幼鴿,則來到7月9日。

這次的特別之處在於這一窩幼鴿兩隻都順利養成了,是一雄一雌的兩羽雨點鴿,中雨點雄鴿(從體格上觀察,其比前兩窩的兄姐更為壯碩,神態舉止更早熟,鳴叫聲音洪亮,頗有其父風範),淺雨點雌鴿,體態勻稱,反推它們出殼的時間應為6月4日前後。

在炎炎夏日的廣東,6月對於繁殖鴿子似乎太遲了(就應對鴿賽來講出於鴿齡和換羽的考慮時間確實有點緊。),但是反觀很多候鳥其實六月卻正是雛鳥出殼的高峰,野鴿們在相對受人為影響較小的情況下神奇地與候鳥們的繁殖期同頻。

這個時候繁殖的幼鴿就是歐洲養鴿人所說的晚生鴿,也時常是一些養鴿人作為留種鴿的對象。可能是因為氣溫,食水和光照的原因就我觀察與前兩窩相比鴿質確有不同。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窩全兄妹鴿在於7月31日由監控攝像頭裡拍下的視頻顯示,這對出殼最多不過60日齡的幼鴿居然也學會了采尾,也許這不過是小孩子過家家,我很好奇這對同窩鴿子成年之後是否也會自然組合成對,如有新奇發現再與藏友們分享。

待續。。。

文|林栩國


[微笑]感謝閱讀!鼓勵請點讚+評論,我們下一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