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脈診作為中醫四診之一,其對於疾病的診斷有著重要的意義。準確診脈可以幫助大夫了解病根所在,從而開出更高效的處方。虛脈是臨床中常見的脈象,也是八綱脈之一,女子崩漏、男子遺精等都會呈現出此脈象。何本陽醫師為我們總結虛脈的學習要點,請大家一起了解。





虛脈之象

虛大而軟,按之不足。凡脈重按無力為虛。前人形容此脈為「如按棉花」「如循雞羽」。

虛脈構成要素與辨析

《脈經》云:「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從中可以看出,虛脈是一個複合因素脈,以遲、大、軟、空為主要構成條件。

虛脈構成要素:①脈體大。②力度差。③脈充盈度差。

但是《脈經》以前對虛脈的描述只有一個要素,即「按之無力」,並不含浮、遲、大。

《素問·刺瘧》篇云:「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素問·示從容論》云:「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素問·五臟生成》篇云:「黃,脈之至也,大而虛。」《黃帝內經》是把浮、大、緩作為虛脈的兼脈,認為虛脈本身並不具備浮、大、緩的特徵。

再者《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雲「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將虛與大對舉並論,則知虛未必大。《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雲「脈極虛芤遲」,遲乃虛之兼脈,知遲非虛固有之特徵。

張景岳之《景岳全書》也說:「凡洪大無神者即陰虛也,細小無神者陽虛也。」所以虛脈的主要特徵就是按之無力,至於是否兼有浮、遲、等均不能作為虛脈本身固有的要素。

虛脈原理與臨床診斷意義

虛脈主正氣虛。凡氣、血、陰、陽、營、衛、津、液、精空虛,陽氣不足以鼓動血管壁,血、陰液不足以填實血管中,故見虛脈。

虛脈的兼脈不同,主病機理稍異。浮而虛者,主氣衰血虛;沉而虛者,主陽微;遲而虛者,主虛寒;數而虛者,主水涸;弦而虛者,主土敗木賊;澀而虛者,主精涸;大而虛者,主氣虛不斂,胃氣外泄;尺中虛微細小,為亡血失精。

另外,至於人體是什麼部位、什麼臟腑虛者,可以結合寸口的分部來判斷。如果寸脈虛,多見於人體上部,提示心或肺或兩者兼而有之的虧虛;如果關脈虛,則主要是中焦、脾胃的虧虛;如果尺脈虛,主要是腎、下焦虧虛。

多數情況按部位主病是這樣的,但也有少情況不是這樣。由於人體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之間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例如,上焦的虛有可能是中焦不通、阻滯引起的,這時在寸口脈上多表現為寸弱,關弦而有力,這點不可不知。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臨床凡見到虛脈,絕大多數為正氣虛衰無疑,至於究竟是陽虛、氣虛或血虛、陰虛、精虧等,則要結合以上所述兼脈、部位以及神、色、舌、症,四診合參綜合判斷。

典型案例

黃某,女,30歲,2020年4月2日初診。

主症:經血量多如水沖,色紅有小血塊,月經非時而下3小時余,小腹隱痛,喜按,四肢不溫,無口渴、口乾、口苦,頭暈,乏力,心慌,大便略溏,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弱無力而數。

析脈:沉弱主陽虛、氣虛,數為因虛而致,非熱也,陽氣虧損,氣不攝血,以致血崩為患。

治法:溫陽益氣止血。

處方:制附片15g(先煎1.5小時),炮姜15g,紅參15g,炒白朮15g,炙甘草18g,艾葉炭12g。

3劑,水煎服,2日3劑。

2020年4月4日二診:服上方1劑後出血即止,乏力、心慌、頭昏好轉,診其脈比前有力,略數。仍治以溫陽益氣。

處方:制附片15g(先煎1.5小時),乾薑15g,紅參15g,炒白朮12g,炙甘草15g,當歸12g,炙黃芪24g。

7劑,水煎服,1日1劑。

後以中成藥歸脾丸連服月余,諸症痊癒。



版權聲明:部分內容來自網絡編輯,涉及的藥方僅供參考學習,請勿盲目試用,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如需了解專業中醫常識、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