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導 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醫療水平快速提升,國民人均預期壽命大幅提高,同時,與年齡因素高度相關的腫瘤等重疾診斷率也不斷提高。數據顯示,中國2014年總的腫瘤新發率為每10萬人中278.07人,到2020年上升至每10萬人中315.64人。其中,血液腫瘤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瘤種,最常見的血液腫瘤之一,包括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等。

相關數據表明,在中國,淋巴瘤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約為6.68/10萬,每年約有10萬名新發淋巴瘤患者,這意味著,大概每5分鐘就有1人確診為淋巴瘤,且發病率仍逐年提高。

好在近年來,淋巴瘤創新治療發展迅速,包括注射用維泊妥珠單抗、阿基侖賽注射液、瑞基奧侖賽注射液等藥物,五年無病生存率得以不斷提高。但中國整體淋巴瘤5年生存率僅為38.4%,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2030年總體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46.6%的目標仍有差距。

淋巴瘤發病率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這也要求有規範的治療,不斷更新的臨床治療方案,與國際創新療法接軌,提高療效。為進一步提高公眾對淋巴瘤患者的關注,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王黎教授,對淋巴瘤的診治現狀、治療需求、藥物研發進展等問題進行一一解答。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王黎教授 受訪者供圖

《21世紀》:中國的淋巴瘤患者數據每年也在更新,能否結合您的臨床經驗分享一下淋巴瘤的診療情況?

王黎:淋巴瘤是血液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一類腫瘤,目前在國際上,它已經被列為最高發的十大腫瘤之一,發病率在逐年提高,死亡率也在不斷上升。

以目前最常見的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有不同的基因背景、不同的臨床表現,但在指南上就僅有單一治療方案。不過,隨著目前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我們發現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分子基因突變會產生不同的分子分型。比如,2018年提出4分類分型、2020年提出6分類分型,不同的分子分型,也意味著腫瘤對目前的化療敏感性不一樣。

在治療手段上來看,在指南上該疾病的常規治療是採用R-CHOP方案,但異質性很大,如何提高R-CHOP治療的療效,是國際上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根據現在的分子分型,選擇合適的靶向藥物,聯合R-CHOP,形成RCHOP+X這樣的一個新的治療方案,提高患者治療的有效率,延長患者的生存,這是今後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

《21世紀》:結合目前淋巴瘤的診療現狀,能否請您談談淋巴瘤患者還有哪些未被滿足的治療需求?

王黎:所謂難治,就是用現有的傳統治療方案無法達到緩解(病症)的患者。從我們既往的數據來看,如果這些難治的患者不使用新藥,單純應用傳統的化療(包括自體移植),中位生存只有6個月,所以這就是臨床未滿足的需求。同樣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例,我們發現儘管該疾病的治癒率在60%左右,但是還有40%的患者出現復發和耐藥,導致療效不佳。

從目前國際上的一些數據來看,針對復發的患者,二線三線治療方案的有效率為40-60%,而完全緩解率不到30%。所以會出現二線、三線治療無效,再復發的現象,達不到疾病的緩解,反覆的復發最終變成難治,對現有的化療方案無效。而無論是從國際的數據,還是我們中國的數據來看,一旦成為難治以後,這些患者的中位生存就只有6個月。

目前臨床未被滿足的需求,就是如何去克服難治,如何去減少患者復發,使患者能儘可能的達到治癒。 目前淋巴瘤治療現狀,儘管市場上已經有很多上市的新藥,這些新藥對臨床上一些難治的、復發的淋巴瘤患者,以及對於現有的治療方案無效的患者帶來了非常好的治癒希望。通過新藥(包括細胞治療),可以改善50%的難治患者的療效,使他們獲得治癒。

《21世紀》:隨著診療方案不斷疊代,目前患者可選擇的藥物很多,在您看來,應該如何為患者制定規範化、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王黎:提到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我們是通過循證學依據去給患者選擇用藥方案。我們中心前期對600例中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做分子分型及基因的檢測發現,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不同分子亞型,對R-CHOP的療效差異非常大。有些靶向藥物正好可以克服某一亞型的R-CHOP耐藥,從而根據分子分型去選擇靶向藥物的聯合治療,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在這樣有循證學依據的基礎上,去開展前瞻性的研究,可以改善患者R-CHOP的單一治療方案的有效率,使一些難以緩解的亞型獲得長期的緩解。

所以對於個體化的治療,進行靶向藥物與R-CHOP聯合的方案,對患者來講,有更多的患者達到緩解,並減少了復發,因此獲益更多。而從患者的角度來講,雖然有一部分的支出(基因突變檢測費用)增加了,但同樣它的療效也提高了,可以降低復發、難治的發生率,也減少了後續因為病情復發所帶來經濟負擔。

《21世紀》: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看,碰到這種費用不低的治療方案時,是否有替代方案?如何選擇,可以進一步實現患者的用藥可及?

王黎:無論從國際研究的數據,還是從國內3000多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多中心的研究數據顯示,如果患者一旦達到難治,只有1/10的患者,有可能通過大劑量的化療,最終獲得緩解。所以我們對化療無效的難治患者,還要探索更多的創新療法。

臨床上CAR-T是一種選擇,其臨床研究對患者有很嚴格的篩選標準,要完全符合標準才能夠進入臨床研究,比如對一些有併發症或者有一些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他們就很難達到臨床研究的標準。但在商業化層面,CAR-T療法價格比較昂貴,所以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比如滬惠保這樣普惠性商業保險,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經濟壓力。

《21世紀》:您認為通過滬惠保這樣惠民型社商保提高了創新藥可支付性,是否對於推動淋巴瘤標準化治療有積極作用?

王黎:從目前情況來看,創新藥物上市對患者治療療效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諸多上市的新藥價格昂貴,普通的老百姓很難接受。對患者來講,這些創新藥物的價格很貴,如果不能使用滬惠保按比例來報銷,那麼對患者及患者家庭來說,是一筆巨大經濟支出。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對患者的療效、或是規範性的治療,滬惠保都是很好的支持,患者可以使用滬惠保大大減輕經濟壓力,他們可以更好地用到這些新藥,通過規範的全療程應用以後,提高了淋巴瘤患者治療的有效率和治癒率,從而也減少了難治的淋巴瘤病症發生。

《21世紀》:請您簡要談談對我國淋巴瘤未來的治療前景及新藥進展還有哪些展望?

王黎:就淋巴瘤患者的治療情況來看,我們中心在趙維蒞院長的帶領下,一直聚焦於淋巴瘤的耐藥以及它的耐藥機制研究,通過這種治療方案的研究總結,發現耐藥的機制,從而進行分層治療和個體化靶向治療,提高臨床療效。

如何進行分層的治療,需要通過大規模病例總結,找到分層的標誌物,然後設計不同的治療方案去進行個體化治療,這也是今後的治療的方向。對於國際上最新研究進展方向我們可以看到,包括雙抗在內的藥物有望進一步改善淋巴瘤患者的療效,即使CAR-T治療失敗,雙抗仍然能夠再緩解,這類藥物前景值得期待。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