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他們中有的是應急先鋒,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日常急救第一線傾盡全力,不曾退卻;他們中有的技藝超群,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扛起服務人民健康的使命;他們中有的承擔了管理教學科研的重任,勤勉耕耘,為學科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他們都是振興湘雅的學科「中堅力量」,為了建設「人民滿意湘雅特色世界一流」的戰略目標,他們始終奔跑在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上。

在2023年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之際,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推出「十佳醫師」系列報導,講述湘雅人有溫度的行醫故事,為今人和後代詮釋鍥而不捨、濟世救人的湘雅形象,傳承和弘揚醫院文化優良傳統和深厚底蘊,以此來獻禮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一):術業有專攻

心臟大血管外科吳東凱副教授:術前全面評估,術中遊刃有餘

「西醫是『舶來品』,要多走出去看看,多學習,才能融會貫通。」2016年,剛剛晉升副高的吳東凱便遠赴加拿大亞伯塔大學馬贊科夫斯基亞伯塔心臟研究所任高級訪問學者。

異鄉留學對年輕人而言或多或少會有各種不適應,更不用說學醫了,但於吳東凱而言是幸運的。這一年的進修就好比修行,有主管教授手術台前的傾心輔導,加上同學的幫助,讓他能夠近距離觀察心肺移植及人工心臟技術的每個細節,為回國後的個人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成人心臟外科領域,尤其是主動脈外科和冠脈外科的治療,中外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這主要體現在硬體和思想兩個層面。」吳東凱解釋道,比如說嚴重的心臟病患者在國外可以上人工心臟,度過嚴重心衰期,然後在人工心臟過渡時段再做心臟移植。而在我國,人工心臟還處於「花骨朵」期,仍「含苞待放」,只能憑藉醫師的手術技藝來攻克病症。

如今,吳東凱每年參與手術200多台,職業生涯至今已主刀完成各類心臟手術1000餘台,效果良好。作為湖南最早的心肺移植科室,湘雅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的CMI指數在全院排名前三,手術死亡率卻始終控制在1%以下,遠低於國際標準的3%-5%。去年,吳東凱完成了50多例主動脈夾層手術,這類手術十分兇險,國際上死亡率高達10%,而吳東凱的手術死亡率僅為2%。

與吳東凱在心臟大血管外科共事22年之久的蔣英護士長坦言,「『老搭檔』吳東凱副教授會對每台手術方案都熟思熟慮,從而全面評估患者的整體病情。所以儘管他的手術難度係數很高,但術後併發症是最低的。」

前段時間,一名在外院接受了主動脈瓣換瓣手術後出現七公分巨大動脈夾層的患者前來就診。儘管這類二次手術難度極大,但深思熟慮之後,吳東凱決定迎難而上。最終通過術中連續12個小時奮戰,患者終於轉危為安。

「敬畏生命是醫者最重要的特質,很多時候我們心臟大血管外科的手術就是一次機會,做還是不做?如果做,就一定要做好。要把握自己的指針原則,不能盲目開刀,要以解決患者實際問題為根本。」吳東凱表示,疫情三年讓我們失去了很多對外交流的機會,希望接下來能夠繼續走出去看看世界各地醫學新技術的發展。因為心臟大血管外科非常依賴團隊協作,光憑單個醫生手術水平高是不行的,還需要囊括高超的心臟麻醉、術前術後監護、體外循環等,我們強調的是整體協作。

對於未來,吳東凱眼中飽含期待……

風濕免疫科趙洪軍副教授:心懷良善,精益求精

業內都知道,風濕免疫科門診量大,大到什麼程度?趙洪軍副教授近5年門診總量為54000人次,而這還是包括了疫情期間。如果放到平常,他的年門診量甚至超過16000人次。在如此飽和的高強度工作下,依然能夠獲得患者有口皆碑的評價,是很難得的。

「門診量如果少一點,也不是不可以,畢竟是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看門診,自己也可以輕鬆一點。但每次到病房及門診看到很多人大老遠來就診,真的於心不忍,每當患者來找我加號,只要時間允許,我從不拒絕。如果我們當醫生的能夠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解決了他們急難愁盼的實際問題,自己也會很自豪,很有成就感。」

趙洪軍坦言,我們醫務工作者首先要感謝患者,因為我們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患者,所以當自己的醫療技術及臨床經驗提高後,我們要把所學的東西反哺到患者身上。

如何提高醫療技術及臨床經驗,MDT肯定是捷徑之一,趙洪軍副教授職業生涯至今參與了發熱查因、間質性肺炎、慢性傷口等多個MDT診療工作。據趙洪軍副教授介紹,跟眼科合作的MDT團隊需要診療一些強直性脊柱炎合併虹膜炎的患者,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出現眼底病變的患者,這些病例需要多學科協作、面對面溝通,才能達到更好療效。在MDT的過程中,也是向其他學科專家請教和自我提高的好機會。

在趙洪軍副教授參與的所有MDT團隊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與產科專家們一起接診系統性紅斑狼瘡合併妊娠的患者。由於紅斑狼瘡好發於年輕女性,部分患者有生育需求,所以如何為這部分患者保駕護航,讓她們能安全妊娠並分娩健康的寶寶,是風濕科需要面對的挑戰。

多年前,一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在懷孕後一直沒有來院複查,並自行停用所有藥物。懷孕約7個月時,系統性紅斑狼瘡復發,這個時候如何治療如何抉擇,是擺在醫務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如果繼續妊娠的話,藥物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影響;如果放棄,那麼可能影響患者整個家庭。

「這就好比開車進了無人區,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是繼續往前開還是原路返回,可謂進退兩難。」趙洪軍副教授在與患者和家屬充分溝通後,了解到對方強烈保胎的意願,決定使用一些對胎兒影響較小的藥物,最終幫助患者成功分娩。

「有時候面對這種局面,不單單是拯救了兩條生命,也可能挽救了一個家庭。」近年來,通過風濕免疫科與產科團隊的齊心協力,系統性紅斑狼瘡合併妊娠患者的救治經驗越來越成熟,治療手段也更加精益求精,已經能更好的服務患者。

如今,趙洪軍副教授將臨床研究重點放在MDA5陽性皮肌炎合併快速進展型間質性肺炎(RP-ILD)這一危重症疑難病上,文獻報導該病6個月的死亡率高達40%,是目前公認的治療難點,通過閱讀文獻,整合科室現有資源,與輸血科合作採用去淋巴細胞血漿置換的方法治療MDA5陽性皮肌炎合併快速進展型間質性肺炎,大部分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此前,一名MDA5陽性皮肌炎合併快速進展型間質性肺炎患者出現呼吸衰竭,在接受ECMO治療的同時,結合去淋巴細胞血漿置換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最終轉危為安。如今三年過去了,該患者依然健康生活,而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身為醫務工作者,在熱愛這行的同時,一定要有同情心。沒有同情心的話,即便學歷再高,知識儲備再豐富,對患者也不會太用心。他也常跟主治醫生及住院醫生講,「別人跟你罵,跟你吵,跟你鬧的時候,不能因為別人的惡而抹殺自己心中的善」。

面對患者,心懷良善的趙洪軍醫生永遠會盡一個醫者最大的努力……

兒科楊麗芬副教授:治療罕見病,醫生的堅持很重要

「一個罕見病因的呈現,可能是幾個月,也可能是幾年。有些疾病一定會經歷很長的低谷期,甚至看不到希望,但只要醫患彼此熬過那段時期,大方向正確清晰,小的分支岔路一個個進行排查,即便病因沒有呈現真面目,離標準答案也不會太遠。」在深耕小兒神經系統罕見病診療的這些歲月里,楊麗芬始終堅信:醫生的堅持很重要。

2021年,楊麗芬接診了一位湘西送來的腦部核磁信號異常患兒。據了解,該患兒發病已經三年了,平時症狀不明顯,直到在學校時突然抽搐暈倒,才被送入湘雅醫院。

據了解,起初相關檢查評估可能是炎症性疾病,對症治療後腦部病灶很快消失,但好景不長,症狀又再次發作。為此,醫生開始謹慎起來,並為患兒進行了全面排查,卻未見明顯異常。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該患兒都在接受激素和丙球治療,然後病灶反覆出現的循環中。甚至在更換了其他免疫製劑後,依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楊麗芬在讀博期間曾做過一些免疫方面的研究,也診斷過特殊免疫缺陷病,在接手該患兒的診療工作後,她一面給患兒做對症治療,一面把有可能相關的因素進行重新評估,同時動員家屬和患兒再做一次腦活檢。

「腦活檢是有風險的,不少家屬忌諱,並且也極有可能沒結果。」但楊麗芬認為,光守著原來資料不動是進步不了的。儘管壓力很大,但說不定這次活檢能發現新的線索。

果然不出所料,檢查顯示有很多組織細胞增生,經過多方送檢結果,確定是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而這個病症,與感染和遺傳物質改變相關。楊麗芬毫不猶豫地選擇送基因檢查,並找到了致病基因,原來是血液科相關病FHL。

據楊麗芬介紹,此病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的全身表現很明顯,比較容易診斷。但這位患兒原發於中樞神經系統CNS,十分罕見。經查文獻,當時全球報導的只有30多例,其中詳細報導的僅10多例。並且該病早期就是對免疫治療有效,到後期便維持不住了。

FHL的根治需要造血幹細胞移植,儘管該患兒增生細胞原發於中樞,但幸運的是在沒有擴展到全身時,治療效果會事半功倍。2022年春節,患兒完成了幹細胞移植,治療效果良好,一個月之內症狀便完全消失。

後來,楊麗芬查文獻才知道,一般情況下,該病患者起病後36個月即可導致細胞增生擴散至全身,而那時治療將會非常困難。而楊麗芬接診時,患兒剛好起病三年,倘若再晚一點發現,或者拖延不治療,後果將不堪設想。

「幸虧各階段都環環相扣,醫生們身體力行,家屬齊心協助,患兒的病因發現得還算及時,真的是很慶幸!」

還有一個月即將臨盆的楊麗芬眼裡透露著平靜和幸福,即將為人母的她表示,當初選擇兒科就是因為喜歡小朋友,每一位患兒的康復都是最大的激勵……

(二):爭分奪秒的應急救援

急診科王愛民副教授:二十年如一日地嚴守「三個零」

今年是王愛民在急診工作的第20個年頭。在這個全院最忙碌、晚夜班最多的科室,王愛民和她的「戰友們」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永遠不知道下一位接診的患者是什麼病情,所以常常要從「死神」手中搶人,所以她們精神高度緊張,所以肩上的擔子無比沉重。

然而儘管如此,20年來,王愛民始終做到了零差錯、零糾紛、零投訴,實屬不易。榮獲「十佳醫師」,這是對她盡職盡責、治病救人的最大褒獎。

讓王愛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10多年前曾接診過的一位破傷風引起嚴重的抽搐患者,剛被送到湘雅醫院急診監護室後便出現心跳呼吸驟停,情況十分危急。通過心肺復甦,該患者暫時撿回一條命,但王愛民和團隊成員發現其有嚴重的心肌損傷和肺部感染,此後又相繼出現了兩次心跳呼吸驟停。家屬多次想放棄,但王愛民堅持認為還有生的希望。在與家屬反覆溝通後,她頂著壓力把患者留在急診ICU繼續治療。

經過大約1個月的傷口處理及大劑量抗感染和呼吸機治療、支纖鏡灌洗,臟器支持、營養治療等,該患者順利轉出ICU後完全康復。患者出院前說一定要見見救命恩人王愛民,「有醫生的堅持,家屬的理解,我們才能成功搶救這位患者的生命」。

另一位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合併肺結核患者的救治過程則讓王愛民感到頗為焦慮。當時,該患者高熱昏迷、氣管插管,腰穿腦脊液找到大量隱球菌,顱內壓非常高,並做了側腦室穿刺引流,兩性黴素B靜滴+鞘注。

然而,兩性黴素B的副作用在患者身上全部體現,那麼腎功能損害後要不要改兩性黴素B脂質體?王愛民在請教了多位神經內科專家後,得到的說法並不一致。而是否聯用氟康唑,在翻閱了相關文獻後也有矛盾之處,王愛民為此陷入了兩難。

想起患者女兒含淚懇求的模樣,王愛民暗暗起誓要攻克這一難題。最終通過多學科共同努力,患者現已完全康復並回歸正常生活。

為了下一個「二十年」的職業生涯能夠繼續做好本職工作,王愛民總結出了以下幾個需要努力的方向,讓自己和同道們共勉:以病人為中心,給患者最恰當的診治,切實幫助解決問題;患者是醫生最好的老師,堅守醫者初心、保持謙卑心;堅持學習,更新知識體系,學習先進的診療方案;反省與總結,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行醫過程:患者有沒有因為醫生的疏忽而病情加重,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患者性命相托,醫者全力以赴,醫患和諧互信是我們應有的關係。因為醫患雙方是同一條戰壕的戰友、是夥伴,我們的共同目標是戰勝疾病。」王愛民坦言,急診有太多的生離死別,見慣生死,卻無法看淡生死,所以要加強人文關懷,要注意傾聽,了解患者真正的需求;要有共情,要換位思考,要站在患方的立場去解決問題。

感染病科歐陽奕副教授:三年抗疫經驗是一生的寶貴財富

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和救治中,無論是SARS、禽流感,還是新冠疫情等,歐陽奕總是沖在最前線。

「這是感染病科醫務工作者的本能,我們不上,還有誰上呢?」歐陽奕說表示,傳染病一旦暴發,危害很大,但只要正確理性看待、做好防護,傳染病並沒有那麼可怕,找對方法,控制起來也不難。」

2020年在武漢抗疫期間,歐陽奕承擔了一項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儘可能減少醫護人員的感染。她會耐心地給每位隊友講解和演示如何穿脫防護服,每脫一層手都要消毒,前後加起來要消毒10多次,全部脫完至少10分鐘以上。「我會盯著大家一個個『過關』。大家都說我很嚴格,但是不嚴格不行啊。」讓歐陽奕感到欣慰的是,她和團隊的一齊努力,最終換來的是整個湘雅醫療隊醫護人員的「零感染」。

在武漢湘雅-協和-中山聯合病房內,收治的均為重症患者,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儘可能詳細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但隔離病房內所有物品都是污染物,醫護人員穿著厚重不透氣的防護服,查房過程體力消耗極大。而在隔離病房停留的時間相應延長,容易增加感染的機會。

憑藉感染病科醫生的豐富經驗,歐陽奕率領團隊在短時間內設計出了一套簡便易行高效的查房制度和管理模式,儘可能詳細地採集病史,同時減少醫護人員在隔離病房停留的時間,安全地將醫護資料傳送到清潔區辦公室。之後的實踐證明,這套源於湘雅醫院的查房模式和管理制度,為確保醫護工作安全、高效、高質量地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專注病毒性肝炎、愛滋病、發熱性疾病等傳染病診治25年的歐陽奕,認真、嚴謹、專業的工作態度贏得了患者和同事們的好評。「無論是在初始最危險的時刻還是在後期異常艱難的階段,湘雅人總能以最快的速度緊密團結在一起,勇敢作為和擔當,圓滿完成抗疫任務。同時,這三年抗疫讓我迅速成長,極大地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統籌協調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是我一生寶貴的財富。」

重症醫學科黃立副教授:幾乎每天工作17小時,十年如一日地做好「腦保護」

「這10多年來,我們一心一意做好『腦保護』這一件事情,希望能讓更多人醒過來、更好地恢復,重新回歸社會。」黃立副教授介紹,當患者出現心跳驟停時,心肺復甦是標準搶救措施。而很多人忽略的是,腦保護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腦缺血黃金搶救時間只有5分鐘,即使患者搶救過來恢復心跳呼吸,如果沒有必要的腦保護措施,很可能成為植物人。

10多年前,神經內科出身的黃立進入重症醫學科後,就選擇腦保護這一方向重點攻關。目前,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腦保護水平位列全國第一,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2022年7月底,一名武警官兵救人後溺水導致心跳驟停,送進當地醫院時已經過去6小時,並出現了抽搐、四肢強直等危象,第二天被緊急送往湘雅醫院。

黃立當機立斷對其採取腦保護治療,「正常人的腦部像一顆核桃,受傷後會慢慢腫大變成沒有溝回的青蘋果、紅蘋果,直至腦死亡。這名武警來的時候已經是『紅蘋果』了,我們努力阻止這個進程,想辦法把他重新變回『核桃』。」

在黃立及重症團隊的努力下,武警終於在2個月後的國慶節成功甦醒。在視頻電話里,他抖著手向黃立深深地行了個軍禮,以表達感謝之情。回想起當時的場面,黃立眼眶含著淚水,仿佛這一畫面又重現在她眼前。

「我們希望救活的患者,能夠成為那9%的可以甦醒、恢復記憶的人,甚至經過康復能夠生活自理、重新回歸社會。」黃立說,雖然等待恢復的時間短則3個月,長則1年以上。但是時間證明,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要經受得住等待,要認真、負責、耐心對待每一位患者。」

早上7點進入科室上班、晚上12點回家,這些年黃立幾乎天天如此。「做腦保護就像走鋼絲,ICU患者就是前一秒不知道後一秒的事,必須要守才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去年,黃立收治了一名心跳驟停的腦損傷患者。從周一早上7點上班,到周五晚上回家,黃立在ICU整整守了患者5天。「這個患者最終順利甦醒,也沒有用ECMO支持治療,這很值得。」黃立頗為自豪地說。

目前,社會上對腦保護這一工作的關注還遠遠不夠,即使是醫務人員,也急需提升相關技能。「腦保護是有黃金時間的,如果能在當地醫院得到及時有效處理,效果會好很多。」黃立說。

鑑於此,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2017年率先推出重症顱腦超聲基礎培訓班,2018年率先推出重症神經基礎培訓班,2020年推出湘雅重症-神經大講堂,推廣腦保護等重症神經培訓體系,並輻射至全國多個地區,包括貧困地區、革命老區、邊疆民族地區等。下一步,黃立還將與她的重症戰友們致力於圍繞腦保護的臨床工作開展科學研究,將腦保護工作推廣得更深更遠。

胰膽外科紀連棟主治醫師:醫者除了要專業,還要敬業

記得2018年的時候,紀連棟會診了一位從岳陽送來的重症胰腺炎患者。由於感染性休克,這個30多歲的小伙子剛被送到急診門口就出現了心臟驟停。雖然通過心肺復甦勉強救了過來,但之後卻一直處於昏迷狀態。

經過多學科會診後,專家們評估:一方面可能是膿毒血症感染引起的腦病,也可能是呼吸驟停以後引發缺血性腦病。

由於家境貧寒,加上小伙子病情實在太重,家屬對於是否繼續治療始終猶豫不決。「家屬很擔心他變成植物人,抬回家只會是負擔,一度想放棄。我就跟他們講,試一下也許還有一線生機,如果連試都不試,那家裡將少了一個頂樑柱。」紀連棟承諾一定會盡力為他們節省治療費用,並且幫助聯繫紅十字會集資,甚至發動科室員工募捐。

為了創造生命奇蹟,紀連棟拼盡了全力。在為該患者做完急診手術後,其感染得到了控制,多個臟器功能也趨於好轉。術後不到一周,患者終於甦醒了過來。經過一個多月的恢復,最終痊癒了。出院那天,這個樸實的農村小伙跪謝湘雅醫生的救命之恩,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後來經過五年的隨訪,他恢復得很好,還時常給我發一家四口的照片。」紀連棟表示,這個案例體現的是湘雅精神的傳承,不拋棄不放棄任何救治的希望。

由於紀連棟的善心和敬業精神,小伙子從死亡線上被拉了回來。另一方面這也是紀連棟對於多學科團隊實力的自信。尤其在局部晚期胰腺癌的轉化治療、胰腺良性腫瘤的微創治療及重症胰腺炎感染性壞死的升階梯治療等領域,他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針對局部晚期胰腺癌,以前是束手無策的,直接手術切除率只有10%-15%,也就是說10個患者裡面只有一個有手術指征,整體生存期只有3個月到半年,一般不會超過一年。紀連棟在2019年接收了一位懷化患者,癌細胞已經遠處轉移了,也有局部動脈侵犯。

通過多學科會診,紀連棟和團隊成員決定採用當時國內外最新的治療方案,即先用化療,讓腫瘤逐漸退縮並顯露動脈,再進行根治性手術,而非傳統的先手術再化療。這一治療方法效果顯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紀連棟介紹,此類病例增加後,團隊受邀做了多次專題報告,介紹他們的實踐成果,後來漸漸在全國興起了胰腺外科新輔助治療的浪潮。

「胰腺外科是手術難度最大,手術併發症最多的專業之一,一個是死亡率極高的胰腺炎,一個是被譽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整體愈後不好,所以要求我們醫生付出更多的努力。」紀連棟表示,為了在術中更好地根治性切除,他很早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即便當天做了七八個小時手術,術後也會花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現場解剖標本,為的是更好地獲取淋巴結數量,以便日後分析研判。

(三):行行都能出「狀元」

消化內科劉小偉教授:「看好病」是科研的出發點,也將反哺於科學研究

作為學科帶頭人,要如何帶領消化學科不斷創新發展,持續提升湘雅消化的在全國乃至國際的影響力?劉小偉認為,學科的競爭力是為患者「看好病」,獲得老百姓認可。同時,「看好病」是科研的出發點,最終也將反哺於科學研究。

為此,他將重點放在了疑難病診治與專病研究兩個方面。

「疑難病耗費的時間周期很長,一個疑難病例除了診斷、治療,還要花很多的精力去回訪、總結。」劉小偉形容,做疑難病更像是做公益,能不計成本、有能力與精力做這件事的醫院不多。湘雅需要為湖南乃至全國的百姓肩負起這個責任。

前不久,劉小偉來到湘西,對一例胃底黏膜隆起的患者進行了手術演示,成功切除了胃底一個直徑接近3cm的黏膜下腫瘤,完成了湘西自治州第一例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相對於傳統外科開腹手術而言,該手術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恢復快、費用低、併發症少等眾多優點。

劉小偉邊手術,邊講解,術後還進行了現場技術指導,規範實踐操作。他為大家解讀了術中難點及風險,包括術前如何縝密制定風險評估、多學科(MDT)合作、應急預案等,將積累多年的經驗化作方式方法與基層醫生分享。

「但是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病都看得很透,所以我選擇了專病方向:炎症性腸病,這是一類比較疑難的腸道疾病;動力障礙性疾病,比如胃食管反流病;消化內鏡的微創治療。」劉小偉例舉了他帶領團隊開展的內鏡下改良抗反流黏膜切除術,以常規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為基礎,具有創面小、遠期效果理想、除內鏡外無需額外器械支持因而可實施性強等優點,開創了使用消化內科常用內鏡技術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新型治療方法。目前已成功完成 170 例病例,有85.5%的患者在術後能夠降低服藥頻次到一個很小的數值,而其中有55.1%的患者能夠做到完全停藥。不僅使臨床上那些不願意長期服用PPI的患者脫離藥物治療,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及經濟壓力,而且向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提供了一種除外科手術外更加微創且安全的治療方法,甚至對於已經接受過外科手術但術後效果不佳的患者,也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賁門鬆弛情況,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當我治好越多的患者,來看這類專病的相關患者也會越來越多,我就能在診療中持續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不斷地改良診斷、治療的技術手段,發展臨床科研,最終形成湘雅醫院消化內科自己的特色。」近年來,劉小偉主要聚焦在人工智慧賦能消化道早癌、炎症性腸病、胃食管反流病、賁門失弛緩症、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方面,聯合國內外人工智慧團隊成立了湖南省人工智慧輔助消化病診療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基地,持續開展多項前瞻性臨床研究。

消化內科的每位專家都有相對穩定的方向,各有側重點,也能積極開展交叉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湘雅消化也逐步形成了消化系疑難病診治為龍頭,內鏡微創診療小組、肝膽胰學科組、IBD學科組、胃腸疾病學科組等亞專科齊全的消化學科群,為湖南乃至全國百姓健康服務。

病理科肖德勝教授:管理就要精耕細作

在今年的復旦版中國醫院綜合排行榜上,湘雅醫院病理科實現歷史性突破,排名全國第七。這歸功於醫院領導班子對學科建設的高度重視,也是以科主任周建華教授、副主任肖德勝教授為首的病理科團隊在管理方面的精耕細作,所帶來的一大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據肖德勝介紹,近年來,病理科以開新源、降成本、保質量、促發展為目標,大力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建立了院內診斷平台,構建了病理質控體系,開展了超聲空化技術,建立了小活檢標本診療「綠色通道」,有效確保了病理診斷報告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並且實現了總收入增長20%,總成本降低20%的好成績。

「通過遠程病理會診,遠在新疆又足不出戶就能快速拿到湘雅醫院專家做出的診斷,真是太方便了!」71歲的朱大爺因突發尿頻、尿急、尿痛,來到庫爾勒市第二人民醫院發現膀胱占位,急需急診手術解決痛苦。行膀胱鏡電切術後進行病檢切片,通過遠程病理會診平台上傳,半個小時後湘雅醫院專家緊急會診做出的病理診斷就發回了新疆,當地醫生根據病理診斷及時為朱大爺進行了治療。

2022年7月14日,四個覆蓋全疆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遠程病理區域中心正式掛牌。在新疆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布局新疆區域中心、吐魯番市人民醫院布局東疆區域中心、庫爾勒市第二人民醫院布局南疆區域中心、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布局北疆區域中心開展疑難病理會診、術中快速冰凍切片會診、遠程培訓教學等。這些遠程病理區域中心依託湘雅醫院病理學專家團隊資源,建立數位化遠程疑難「雲病理」診斷平台,實現數字病理遠程診斷與會診。新疆患者的疑難病理切片可通過先進的高精度病理數字切片專業掃描設備,將光學圖像變為可傳送的數字圖像,快速上傳至「雲病理」診斷平台。湘雅醫院的病理專家收到後進行會診,於24小時內發送報告,實現患者、醫院、專家之間遠程診斷信息的及時傳遞。此舉不僅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診治時間,還降低了往返外省的費用負擔。

此外,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湘雅醫院病理科團隊一方面主動參加國內外高端學術會議,另一方面主動邀請國內外病理學大牌專家來湘出席中美湘雅病理高峰論壇等學術活動,有力提高了湘雅病理的品牌影響力。

科室大力培養青年才俊。在年輕人加入團隊後,根據科室的整體培養方案,制定了未來5到10年的培養規劃,保證了文章和課題的大量產出。肖德勝表示,今年以來,湘雅病理團隊在國際頂刊連續發表了6篇高分文章,這其中有影響因子40多分的,30多分的,也有10多分的,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

而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科室也花了大力氣。以往術中快速冰凍切片診斷結果出來後,需要醫生們通過電話或傳真的形式溝通,但中間的銜接容易出現誤差,從而引起不必要的糾紛。現如今病理科與網絡信息中心和醫務部聯合開展的冰凍快速診斷系統投入使用後,整個流程都變得簡潔明了。此外,科室還開闢了病理診斷規範化報告系統和病理診斷結果簡訊通知系統,同樣為醫患都帶來了便利。

骨科熊依林副教授:教學相長,力爭多培養綜合素質出眾的優秀醫學人才

「教學對我而言是一項充滿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工作,它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未來醫療行業精英的重要途徑。」曾受到眾多「湘雅名醫」悉心栽培和指導的熊依林,深知教學對於醫者成長的重要性。

2012年,熊依林等4名選手代表湘雅勇奪第三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最高獎項——特等獎,並為此後的「六連特」奠定了良好開局。

「培訓讓我自身的基本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一些醫生的基本資質,如臨床操作中的無菌觀念、人文關懷、核查意識,通過這次培訓都得到了強化。」熊依林回憶起比賽當年,一個個熟悉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多年後,熊依林作為外科組長參與了醫院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培訓工作,負責組織、設計和實施與外科技能相關的培訓內容,包括外科臨床技術的演示與指導、相關賽題的分析與討論,以及團隊合作與溝通等。

「堅持教學的動力源自於學生的進步與成就。每一次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取得突破,每一個在手術台上技藝日臻精湛的學生,都讓我深感自己的價值所在。」熊依林如是說道。

注重實際操作與臨床應用、關注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熊依林在培訓中最關注的兩個方面。通過模擬真實病例情境,熊依林引導學生進行臨床技術演示,讓他們在模擬環境中不斷磨練、提升操作技能。同時,他也鼓勵學生們深入探討病例,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臨床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雖然培訓中我們的操作對象多數都是模具,但我會鼓勵學生在技能操作演示過程中,要有真實情境的投入感,一定要把模具當成真正的患者去對待、去溝通。」熊依林表示,我們湘雅培養的學生,不應當只有過硬的技能和思維,還要有醫者仁心的溫度。

獲「全國衛生應急技能競賽」個人一等獎及全國衛生應急技能標兵稱號;在關節外科培訓班中手把手指導進修醫生假骨操作訓練……教學相長,使得熊依林在教學過程中對醫學的理解也更為深刻。

「當醫生是一個非常有成長感和獲得感的職業,有幸能夠在患者最脆弱的時刻伸出援手,為他們帶來健康和希望,也讓我感到無比滿足。所以,我認為醫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同等重要。技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心態、團隊協作和臨床思維。」熊依林期待能夠繼續培養出即便在臨床挑戰面前也能夠從容應對的優秀醫學人才,為醫療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稿件來源: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作者:羅聞 陳櫻曼 陳彥霖 王潔 曹璇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