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所以兩者相互資生,具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所以當脾虛、腎虛同時出現就會新的病證——脾腎陽虛。

就像我之前坐診的遇到的一位患者,陳先生,男,年齡42歲。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欲望不足、能力衰減。40歲出頭的男人對這方面肯定很在意啊,去當地找中醫調理。得知還伴有畏寒怕冷、手腳不溫的情況,就辨證為腎陽虧虛,也讓患者服用了很多的補腎壯陽的藥。

據患者說大概有20多味藥,服用了幾個月也不見效果,這是怎麼回事呢?

詳細了解這位患者的情況還得知,除了以上情況,他同時還伴有肢體浮腫、腹痛拉肚子、吃飯沒食慾、完谷不化等症狀。看舌象: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

於是綜合辯證後得出,其實這位患者不只是腎陽虛了,他還伴有脾陽虛、濕寒困脾。腹痛拉肚子、完谷不化、沒有食慾也是脾陽虛的典型症狀。

所以只是單補腎陽,就會出現消化吸收不足,脾的運化持續的損耗腎陽,也就很難出現效果。

正確的調理思路應該是溫補脾腎之陽、行氣利水

對於這種情況啊,我們可以用的「真武湯」來調理改善。真武湯出自《傷寒論》,由生薑、白朮、茯苓、芍藥、附子五味藥組成。

雖然只有五味藥,但配伍極為巧妙,功效也是非常強大。

全方以附子為君藥可以起到溫腎助陽、化氣行水的作用

白朮和茯苓為臣藥,白朮健脾燥濕,可以增強脾對水液的運化,又能防止附子燥熱傷陰;茯苓可以利水滲濕,能夠使水濕之邪通過小便排出去;

生薑和白芍為佐使藥,生薑既可以溫陽散寒、也可以協助白朮茯苓祛濕散水

由此看出,雖然只有幾味藥,雖然經過一千多年,但張仲景的經方依然魅力不減。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吧,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以上言論僅供參考,如需用藥,請先辨證論治。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