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炎熱,小龍蝦、冰啤酒、冰西瓜等成為餐桌常客,各種腸道致病菌也紛紛活躍起來。很多人貪吃生冷不潔的食物或在外不洗手就飲食,隨後出現發熱、腹痛、腹瀉、排黏液膿血樣便等症狀。需要注意,這可能是得了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志賀菌感染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又稱菌痢,常年散發,夏秋多見。來自上海市東方醫院感染科的高蕊、王怡菲給我們支招:該如何應對細菌性痢疾。

如何傳播

1.傳染源:細菌性痢疾患者、帶菌者。

2.傳播途徑:經消化道傳播,帶有志賀菌的糞便排出人體後,可污染手、蒼蠅、食物和水,最終經口腔進入人體。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其中學齡前兒童和青壯年人群尤為易感。

4.誘發因素:如受涼、過度勞累、精神緊張,進食生冷食物、暴飲暴食或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等。

主要症狀

細菌性痢疾的主要症狀,包括發熱、腹痛、腹瀉、排黏液膿血便、里急後重等。

普通型(典型):急起畏寒、高熱。伴有頭痛、乏力、食慾減退,並出現腹痛、腹瀉,一般可在1~2天內由稀水樣便轉成黏液膿血樣便,每日10餘次至數十次排便,里急後重明顯,常伴有,左下腹壓痛。

輕型(非典型):全身症狀輕微,可無發熱或僅有低熱,有急性腹瀉,次數小於10次/天,糞便稀且有黏液,可無膿血便。腹痛、左下腹壓痛、里急後重均輕微。

診斷方法

菌痢臨床表現通常在攝入病原菌後12小時~3天內出現,平均潛伏期約為3天,症狀出現後,一般人群5~7天內可自行緩解。

潛伏期時長和症狀輕重與患者的年齡、抵抗力、感染細菌數量、毒力及菌型,以及是否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相關。

治療方式

飲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為宜,忌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保證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高熱以物理降溫措施為主,可使用冰袋、濕毛巾等,必要時適當使用藥物治療,常用藥物為喹諾酮類,但兒童、孕婦及哺乳期女性慎用,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預防措施

預防主要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

1. 水果在食用前一定要洗淨。

2. 注意防蠅、滅蠅。

3. 餐具和生活用具單獨使用並嚴格消毒。

4. 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

5. 注意休息,增強免疫力。

6. 不吃生冷、變質的食物,不喝生水。

在此提醒,一旦兒童出現可疑症狀,需立即告知家長,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