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是豐富的蛋白質源,被譽為「營養的寶庫」。


然而,如果食用不當,它可能對肝臟健康產生一定影響,甚至有時可能「要命」。



有肝病可以吃雞蛋嗎?


肝臟是蛋白的合成的場所,當肝纖維化時,肝臟就不能很好地合成蛋白質了,這時就需要合理安排蛋白質的攝入。為使病人能較好地適應,可以把奶酪摻到適量的雞、魚、瘦肉、蛋中,每天都要有合理適量的蛋白膳食。


對於肝病患者而言,雞蛋中含優質的蛋白質,還有豐富的元素,有利於肝病患者受損肝臟的自我修復,也是肝纖維化的患者的最佳補品。



高膽固醇與脂肪肝的隱患


雞蛋蛋黃富含膽固醇,而高膽固醇飲食與肝臟健康密切相關。


在一些情況下,高膽固醇的攝入可能加重已存在的肝脂肪積累,引發或惡化脂肪肝問題。


過量蛋白質引發肝性腦病


儘管蛋白質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但過量的蛋白質攝入可能對肝臟造成影響。


對於肝病患者來說,攝入過多蛋白質可能會導致氨的產生增加,進而提高肝性腦病的風險。肝性腦病表現為認知和神經症狀,對生活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補充蛋白質不是越多越好


無論是身體健康的普通人,還是病後需要營養補充的朋友,都應根據自己的體質、病情等具體情況來適當補充蛋白質等營養,而非越多越好。尤其是患有肝病等疾病的患者,本身代謝功能就受到了影響,如果「補」得太過,反而會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一般來說,對於慢性肝病、肝硬化早期,血清白蛋白正常、沒有併發症的患者,攝入蛋白的量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應給予1—1.5克,營養不良者應適當增加至1.8克;對於肝硬化中晚期患者,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應給予0.8—1克;對於反覆出現肝昏迷患者,根據病情限制蛋白質的攝入,建議口服高支鏈胺基酸營養素,既可以提高血清白蛋白、提高熱量攝入,又可以預防肝昏迷的發生。在疾病後期,隨著病情和症狀的改善,可以逐漸增加蛋白質食物攝入,但是每天每公斤體重建議不超過0.8克。同時,建議患者保證每天大便1—2次,以維持營養狀態而不發生肝昏迷為宜。



如何找到飲食平衡?


蛋白質控制: 對於肝病患者,適量攝入蛋白質是重要的,但不宜過量。合理計算蛋白質需求,根據醫生建議控制攝入量。


蛋黃與蛋白平衡:蛋黃中含有膽固醇,但蛋白質豐富,可以適度食用。如果有膽固醇問題,可以選擇只食用蛋白。


烹飪方法:使用健康的烹飪方法,如水煮、蒸、烤,以減少額外的脂肪攝入。


專業諮詢:個體差異較大,制定飲食計劃前最好諮詢醫生或專業營養師的建議。



安全吃雞蛋,牢記4個要點


1、不要迷信「土雞蛋」


土雞蛋與普通雞蛋的營養價值相差不大,且土雞蛋因為散養的關係,可能存在微生物、重金屬感染的風險。



2、不要生吃雞蛋


生雞蛋感染沙門氏菌的風險很高,有研究發現大約有10%的雞蛋帶有致病菌、黴菌等有害物質,人在食用後容易被感染。



3、不要煮太久


雞蛋在沸水內烹飪超過10分鐘,會導致蛋白質結構變得緊密,不容易和胃內的蛋白質消化酶結合,難以消化。


4、這3種蛋儘量少吃或不吃


炸雞蛋:雞蛋經過油炸後內里的油脂含量會大大增加,且營養價值也會受到破壞,食用後容易導致身體肥胖;



毛雞蛋:儘量不要吃,它是指14—21天孵化的雞蛋,這類雞蛋很容易受到沙門氏菌、寄生蟲的感染,安全性上沒有保障;



溏心蛋:和生雞蛋存在同樣的問題,可能會有一些有害菌沒有被完全殺滅,食用後會影響健康。


來源:肝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