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臨床腫瘤疾病診療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也是臨床診療上急需首先解決的問題。疼痛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會對疾病的診療帶來影響。

在對疼痛的理解和認識上,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因病而生痛」,即疼痛的發生是由於腫瘤的存在而產生的,疼痛的出現和程度始終是與腫瘤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直接相關的。

然而,大家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疼痛其實是人體的一種主觀感受,是精神和心理等諸多因素直接影響疼痛的一種感受與反應,有的時侯,這樣的感受和反應甚至是疼痛的唯一原因。大量基礎與臨床研究事實表明,疼痛與眾多心理活動之間具有著密切的聯繫,對於疼痛認識的深入和確切,也是為疼痛的治療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手段和途徑。

對疼痛的認識影響。人們對於疼痛的認識可以直接影響到對疼痛的感受程度和治療的效果。這其中,最為明顯的實例就是外傷、創傷性的疼痛,這樣的疼痛可以隨著疾病的過程而發生改變,疾病好轉了,創傷癒合了,疼痛自然也就逐漸減輕和消失了。腫瘤病人則不然,這與腫瘤疾病的特殊性質直接相關,尤其是對於部分腫瘤診治效果尚不如人意的時侯,患者會自然存在著診療敏感性和恐懼感,這也是導致疼痛發生最為直接、間接的關係。任何的不適反應或者無關性疼痛,都會由於心因性原因而發生改變,在多數情況下,疼痛其實是被擴大化了的,感覺也嚴重得多。

情緒和信念。正如心理性因素的作用特點,情緒和信念也是可以明顯影響腫瘤患者對疼痛的感受和反應的主要干預因素,這種影響可以直接顯示在對疼痛感受的加強或者是減弱,此種反應也具有著極強的的主觀性。也是對疼痛評價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

境遇。境遇對於患者的疼痛感受和影響也是極大的,而且,境遇具有著雙向的影響作用,適宜的境遇、環境在臨床上可以被很好的利用,這也是協助診療的有效手段。

感受。患者對於疼痛的感受是不盡相同,我們無法使用「相同的疼痛」這個定義來確定疼痛的程度的。疼痛的程度受到患者的感受差異極大,結合既往對疼痛的承受和經歷的不同,感受疼痛的輕重以及描繪疼痛的詞彙也會千差萬別,有的時侯甚至是你不能確定他的準確性。

注意和分心。患者對於疼痛的注意力,是一個集中還是分散的狀態,可以極大程度的影響其對疼痛的感受與體驗。疼痛患者在夜間的時侯,表現出來的疼痛程度會明顯高於白天,所謂「漫漫長夜」正是對此原因的正解。

性格。父母的教育、家庭環境對子女的性格養成有很大影響,性格外向型的人,稍有疼痛即可以大呼小叫,而性格內向型的人卻能忍受嚴重的疼痛而不動聲色。

對疼痛的預期。在有的時侯,部分病人希望以疼痛來喚起親友、同事或醫務人員的同情關心。腫瘤患者,肉體上的疼痛總要比精神上的痛苦要好受些,也是更加容易處理些,他們的主觀認知寧願選擇疼痛,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內報償現象」。

社會文化因素。社會文化形成的觀念亦與疼痛的感受有關,臨床上發現,具有宗教信仰的患者常比不信宗教者更能忍受癌症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