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這樣的誤解,認為中醫是「慢郎中」,其實不然,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曾使用過一張僅由3味藥組成的小方,來急救「手足厥冷」「脈微欲絕」的患者,類似於現在的低血容量性休克,這張名方至今仍在沿用,它就是——四逆湯。


先看《傷寒論》中關於四逆湯的條文:

《傷寒論》四逆湯證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方。(92)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225)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⑥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324)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4)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72)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377)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88)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389)

四逆湯證與低血容量性休克

上述是《傷寒論》關於四逆湯的條文,絕大多數條文都提示體液丟失,只是在丟失的形式上有所不同,或發汗,或嘔吐,或下法,或下利,因此可以認為,四逆湯證基本上是體液丟失造成的。體液的丟失容易導致血容量不足,再進一步發展就是休克狀態。

那麼,四逆湯證有休克的表現嗎?

我們知道,低血容量休克時,有效循環血量下降,人體啟動神經內分泌反應機制,增加有效血容量並重新分配血流量,調節的目的是首先滿足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對於皮膚、肌肉來說,血流量必然減少,由此導致四肢末梢發冷、發紺,條文的「手足厥冷」與此吻合。同時,患者脈搏加快、細速、無力也是休克的常見體徵,條文的「脈細欲絕」與之合隼。可知,四逆湯的條文符合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

關於四逆湯條文,還有一些話題可說。

其一,四逆湯條文有些症狀是原發病的表現,如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嘔吐、下利、腹脹滿,這些症狀不是四逆湯證的固有表現,因此,不應該納入四逆湯證里。

其二,條文裡還有「難治」的字眼,提示四逆湯並非把所有的四逆湯證都挽救成功了,諸如休克的晚期、嚴重的電解質紊亂、基礎疾病較多者、器官功能衰竭者,即使出現四逆湯證也相當難治。

其三,四逆湯不一定非要見到四肢逆冷或脈象沉微才使用。如:「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本條有「表熱」,可知不應該存在手足逆冷。因為有「下利清谷」,擔心發展下去會導致四逆,從而採取「截斷扭轉」的治法,提示四逆湯的應用貴在見機行事,提前下手,也體現古人「治未病」的思想。

四逆湯條文如此之多,也折射出當年使用範圍之廣泛。使用機會在哪裡呢?要麼是低血容量休克,要麼在通往休克的路上。


經方的現代解讀


本書從《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選取了100多個條文進行深度解讀,將古樸簡約、高度凝練的原文解析地更為詳細具體、淺顯易懂,方便讀者學習理解。整個解讀過程採用傳統中醫之外的視角,主要從現代醫學角度來深入分析,也有結合古代文化角度探討的嘗試。全書解讀視角新穎,素材詳實,邏輯嚴謹,是研究經方條文不錯的參考資料。適合廣大經方愛好者、經方醫生以及經方領域的研究者閱讀。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諮詢和聯繫正規醫療機構。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換個視角看經方》(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楊大華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