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郝萬山教授學傷寒論

1.痞證

痞證也叫心下痞證,是指以心下容痞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證候。心下也就是上腹部、胃院部,位於中焦。痞者塞也,是病人自覺堵塞脹滿不通的自覺症狀。心下位於人體的半上半下,心火的下交,腎水的上奉;肺氣的肅降,肝氣的展發;胃氣的降濁,脾氣的升清,都要通過這個部位。而中焦胃氣對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氣機的升降有主動的調節、促進和控制作用,我們把中焦的這一作用,叫做中焦的斡旋作用,也把中焦叫做半上半下之樞,或者是升降之樞。 當胃氣虛,或者由於邪氣的干擾,或者既有胃氣虛又有邪氣的干擾,就會導致中焦旋失司,升降之樞機不利,氣機塞滯,因此就出現了心下痞這一主症。如果進一步發展,就會導致升降紊亂,上熱下寒。

辨熱痞及熱痞兼表的證治。

【講解】

本證成因:里未成實,誤用下法中氣被傷,邪氣入里化熱,壅塞於中焦,致使中焦翰旋失司,氣機痞塞,窒而不通,如此便形成心下。

主症和病機:心下痞,按之濡,是指病人自覺胃脘部有堵悶痞塞之感,不痛,按之柔軟,說明此病乃氣機痞塞所致,而不是痰水實邪的凝結。關脈浮,關脈主候中焦病證,浮主陽熱有餘,其機制已在小陷胸湯證中有所闡述。這樣的脈證,提示是無形邪熱干擾了中焦的翰旋功能,而導致中焦樞機不利,氣機痞塞。治當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瀉熱消痞。

如熱痞兼表證,症見心下痞而伴見惡寒者,當先解表,後攻痞。表邪解除以後,再去攻痞,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治法】瀉熱消痞。

大黃黃連瀉心湯。

【方義】

大黃苦寒瀉熱、和胃、開結,又有推陳致新之力;黃連苦寒清心胃之火。兩藥合用,共奏清熱消痞之功。但是大黃、黃連苦寒,氣味俱厚,如果水煮取液,則藥力走腸胃而瀉下。本證病在中焦,屬無形邪熱痞塞心下,因此不可直下腸胃。所以在服用方法上,用麻沸湯浸泡二藥少頃,絞汁而服,意在取其寒涼之氣,以清中焦無形之熱;薄其苦泄之味,以防直下腸胃。

本方現代用於治療各種血證、原發性高血壓、神經性頭痛、口腔潰瘍、糖尿病、動脈硬化、腦血管意外、咂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急慢性結膜炎、急慢性胃炎、痢疾、結腸炎等,凡具備熱實火盛特徵者,皆可應用。臨床多加黃芩而成三黃瀉心湯熱盛而大便乾燥者,也可以煮湯劑服用,唐容川《血證論》用三黃瀉心湯治療胃熱盛的吐血,衄血,就是水煮後服用的。動物實驗提示三黃瀉心湯有較好的降脂作用

。本文旨在科普中醫學知識,文章中所提到的中藥或方劑切勿擅自服用,如有必要,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辯證用藥,也可關注王醫生,轉發或留言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