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老年朋友在做了顱腦CT或磁共振檢查以後,發現報告上寫著「腔隙性腦梗塞(腔梗)」或「顱內多發缺血灶」等描述,不少人會心中一驚:莫不是我已經發生了腦梗塞?

好在,拿著檢查報告去問醫生以後,醫生會說:這並不是大家所以為的那種【腦梗塞】!在慶幸之餘,相信很多人會問:這種「腔梗」或「缺血灶」與腦梗塞到底有何區別?這是一種什麼問題,又究竟需不需要治療呢?

「腔梗」or「缺血灶」≠腦梗塞

醫學上,所謂「腔梗」或「缺血灶」其實更多的屬於一種影像學概念,指的是顱腦CT或顱腦磁共振檢查所發現的位於大腦實質當中的一些分散的、斑點狀或斑片狀的異常徵象。這些異常的影像學表現很多時候並不會伴隨非常明顯的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比較輕微),並且,在中老年人群當中普遍存在。

舉例來說,不少影像科醫生會把腦白質當中的某些典型高信號給報成「腦缺血灶」,而有統計學觀察發現:50歲人群當中有5%存在腦白質改變;60-70歲的人群當中超過80%存在皮質下白質改變;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幾乎100%存在皮質下白質改變。

從病理的角度來看,「腔梗」或「缺血灶」等顱腦信號異常主要反映的是大腦裡面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和小靜脈等「小血管」出現的異常。這一點與「腦梗塞」或「中風」就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

一般,「腦梗塞」或「中風」主要是指較大的腦動脈血管被堵塞以後所引起的大面積腦組織缺血、缺氧以及壞死。「腦梗塞」或「中風」往往伴隨有非常明顯的臨床症狀,比如偏癱、失語、視覺異常等等。

所以,毫無疑問,通過影像學檢查所發現的「腔梗」、「缺血灶」等徵象與傳統意義上的「腦梗塞」或「中風」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大家不需要被這些說法給嚇到了!

「腔梗」、「缺血灶」 到底是一種什麼問題?

臨床上,有不少人在面對「腔梗」或「缺血灶」這類問題的時候表現了「過山車式」的態度轉變:從一開始的「極度擔心」,到後面的「放任不管」。

的確,「腔梗」或「缺血灶」≠腦梗塞,且在臨床上非常常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對其放任不管。要知道,在醫學上,它們其實也屬於一種明確的疾病,叫做【腦小血管病】

根據《中國腦小血管病診治指南2020》的定義:腦小血管病是指各種病因影響腦內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和小靜脈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影像、病理綜合徵。腦小血管病的診斷主要依靠顱腦CT和磁共振等醫學影像學技術,其主要影像學表現就包括:近期皮質下小梗死、腔隙性腦梗死、腦白質病變、皮質表面鐵沉積、腦微出血和微梗死等。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顱腦CT或磁共振發現的「腔梗」或「多發腦缺血灶」毫無疑問屬於【腦小血管病】的範疇。

隨著年齡不斷增大、血壓不斷升高,大腦當中的小動脈會越來越容易出現「硬化」的問題,而這種小動脈硬化被認為是引起腦小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年齡越大,出現腦小血管病的概率就會越高。

目前的研究認為,除了年齡以外,腦小血管病最常見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其次,還包括吸菸、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慢性腎病等等。

「腔梗」、「缺血灶」 究竟用不用治?

事實上,一直以來,關於「腔梗」和「缺血灶」等問題該不該治療以及該怎麼治都存在著不少的疑問。比方說,很多朋友都很關心的:是不是有了「腔梗」就必須吃阿司匹林預防腦梗?還有,是不是有「缺血灶」就一定得吃他汀降膽固醇?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腔梗」或「缺血灶」等腦小血管病是需要治療的,並不能簡單地「放任不管」!

那究竟應該怎麼治呢?是不是都得吃阿司匹林或者他汀呢?這就要從《中國腦小血管病診治指南2020》所提供的幾項治療原則來看了:

第一,控制好血壓是預防年齡相關腦小血管病發生與發展的最有效方法!

一般來說,在發現了「腔梗」或「缺血灶」等問題以後,大家首先要看自己的血壓情況。如果原本就患有高血壓,那麼,至少需要把血壓給控制到140/90mmHg以內;在可以耐受的情況下,把血壓降至130/80mmHg可能會更好。

除了血壓值的高低以外,研究認為「血壓變異性」也會對腦小血管病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醫學指南推薦優先使用「地平類」、「沙坦類」或「普利類」等減少血壓變異性的降壓藥

第二,在預防或治療腦小血管病的時候建議使用阿司匹林,但並非所有的患者都必須使用!

也就是說,神經內科醫生基於檢查報告當中的「腔梗」或「多發缺血灶」而開具阿司匹林,這個確實是符合醫學指南推薦的。

但是,臨床觀察發現,腦小血管病既有可能發展為腦梗死,但同時也有可能發展為腦出血。因此,在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以前,必須對患者進行腦出血的風險評估。假如患者本身的血壓控制不好、血壓變異性很大、存在嚴重的腦白質病變又或者腦實質中微出血數量較多,那麼,阿司匹林這類抗血小板藥物就需要謹慎使用!

簡言之,能不能吃阿司匹林一定要去問神經內科的專科醫生,在醫生排除了較高的出血風險以後,才能夠比較放心地使用。

第三,只要血脂正常,不是必須吃他汀!

目前的研究認為,腦小血管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變並非動脈粥樣硬化,因此,「脂質浸潤學說」在這裡並不適用。

目前,也沒有專門針對腦小血管病是否應該吃他汀的大規模、高質量臨床研究。因此,對於血脂正常的人來說,沒有必要僅僅因為發現了「腔梗」或「缺血灶」就直接去吃他汀。


最後再總結一下,檢查發現「腔梗」或「缺血灶」等影像學徵象並不意味著發生了「腦梗塞」或「中風」。不過,這些徵象卻提示患上了【腦小血管病】。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對其「視而不見」,而是應該積極控制好血壓,在出血風險不高的前提下服用阿司匹林來預防腦梗的發生。


【參考文獻】

1,中國腦小血管病診治指南2020 《中華神經科雜誌》 2022年8月 第55卷 第8期

2,中國腦小血管病診治專家共識2021 《中國卒中雜誌》 2021年7月 第16卷 第7期

3,中國無症狀腦梗死診療共識 《中華神經科雜誌》 2018年9月 第51卷 第9期

---原創內容!未經同意,請勿搬運!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