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說謊, 感覺自己特別有發言權, 因為我說的謊話實在是太多了:想跟夥伴們出去玩兒, 就跟爸爸撒謊說老師讓一起討論問題;不想做家務, 就撒謊說肚子疼,

最後被爸爸媽媽帶到醫生那兒莫名其妙的打了一針;就連把橡皮借給同學忘記要回來, 也會跟爸爸撒謊說被偷了……現在想想, 自己那時候嘴裡幾乎沒有一句實話, 其實跟爸爸的態度有很大關係, 每個週六周日, 爸爸總是說不能出去玩兒, 寫完作業就得幹活, 即使做好事把東西借給同學, 也會因為沒有即使要回來而被爸爸訓斥說不愛惜自己的東西……

還有一件事, 讓我記憶猶新, 這正是因為這件事, 我差點失去一隻眼睛:那天, 我跟爸爸一起幹農活, 大太陽底下很熱, 我心不在焉的幹著手裡的活兒, 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個成熟了的番茄, 趁爸爸不注意, 我趕緊摘下來準備吃, 沒想到爸爸突然轉過身來說:“你幹啥呢?”我嚇了一跳,

怕爸爸罵我逃避幹活, 只知道吃吃吃, 就趕緊把番茄藏在了用竹竿搭的番茄架子下面, 結結巴巴的撒謊說:“沒……沒幹什麼!”爸爸轉過去繼續幹活了, 我看機會又來了, 就慌慌張張的去撿番茄, 沒想到眼鏡剛好碰到了一根正對著的竹竿上, 結果, 視網膜被劃了一個三角形的口子, 找了我們當地醫院最好的眼科醫生, 手術三個小時, 在眼球上縫了三針, 才保住了眼睛。 後來長大了, 當我跟爸爸聊到這個事兒的時候, 他很詫異的問我當時為什麼不跟他說實話, 想吃個番茄而已, 他怎麼可能不答應。 我篤定的跟爸爸說, 如果那天我如實說, 換回的肯定是一頓嚴厲的訓斥或者“男子單打”, 我只能選擇說謊來換“一時太平”……

所以, 我總是喜歡在爸爸面前說謊, 是因為我覺得“謊話”可以保護我不受訓斥甚至傷害。 作為大人, 我們常常和孩子說, 要做個誠實的孩子, 但你是否知道讓孩子誠實的目的是什麼呢?

假設, 孩子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卻會被父母指責;孩子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 卻會被父母責駡。 孩子經歷過這樣的懲罰和否定之後, 他們還敢誠實的承認錯誤, 有勇氣的表達真實的情緒嗎。

我們期望孩子誠實, 是想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想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但我們往往只是簡單粗暴的要求孩子, 卻沒有在實質上去真正的瞭解孩子。 如果那時候爸爸能夠多跟我聊一聊, 多以溝通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動不動就“拳打腳踢”, 我也不會就連想吃一個番茄都不敢說一句實話。

是的, 如果說實話能解決問題, 孩子有什麼必要去撒謊呢?

當成年人可以放下自己的面具, 不拐彎抹角, 用真情實感和孩子交流的時候, 我們才能共情孩子的情緒, 孩子才不需要用謊言來防禦不安。 只有我們的接納和真實, 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沒有撒謊的必要。

有調查資料顯示:孩子2歲時大約有20%~25%的說過謊;3歲時大約有50%的孩子說過謊;4歲時大約有90%的孩子說過謊;到7歲時100%的孩子都撒過謊。

對於年齡段較小的孩子來說, 由於大腦的快速發育, 他們很可能經常會把想像與現實搞混, 因此才出現“說謊”的現象。 而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 如果他選擇經常性的撒謊, 那麼一定是父母出問題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