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死亡的醫院 三十年送走四萬老人

看見

 04月04日09:39關注

1/17清明節是中國人為數不多直面死亡的日子。“從幼兒園到大學,幾乎沒有關於死亡的課程。”北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的創立者李偉說。所謂臨終關懷,並不是一種治癒療法,而是專注於患者逝世前的時間內,減輕疾病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在中國業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不僅是物質上的養老,精神上的養老——或者換言之,如何做到有尊嚴地老去直到離開人世——已經成為一個難以迴避的話題。攝影:吳皓

2/17李偉創立的臨終關懷醫院誕生於30多年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臨終關懷醫院。如今,這裡居住著200多名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大多是從三甲醫院轉院而來,其中不乏癌症晚期患者,也有各類老年疾病的重症患者,還有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百歲老人們。

3/17和普通公立綜合醫院的嘈雜、熙熙攘攘不同,這裡的病房顯得有些沉靜。除了幾位醫護人員在病房內忙碌,病人們大多數都在各自的病榻上安靜休息。從醫院大樓的揚聲器中傳出的低沉的佛號《南無阿彌陀佛》,讓人暫時忘卻自己身處一家醫療機構之中。

4/17一位護理人員在病房內與老人交談。“在病症晚期,許多病人其實已經不可能通過治療恢復健康,而臨終關懷的目標是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夠有尊嚴地離去。”李偉說。醫院會根據每一位病人進行評估,大致分為臨終病人、養老病人,又根據房間的條件不同,收費4000-7500元不等。

5/17“成立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煩。人們長期對於死亡的懼怕,加之傳統觀念認為與垂死的人做鄰居不吉利,導致人們產生排斥心理。”由於四周鄰居的不理解和抗議,李偉的醫院曾經七次搬家,從一開始的香山,直到2003年搬到東五環外。

6/17一個家屬在病房內照顧病人。醫院不設立陪護病房,家屬可以全天24小時隨時來探訪。這幾年,隨著社會認知的發展,人們對於臨終關懷慢慢開始肯定。“大醫院治不好,只能送來靜養。”打算將父親送來的李先生說,“工作忙,家裡沒人看護。父親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和哥哥兩個人,我們也放心不下他。”

7/17張玉玲,今年83歲,基本喪失自主生活的能力。四個月前,家人把她送到了這裡。由於消化能力退化,老人只能喝食物打碎的糊糊。醫院不會對老人採取激進的治療手段,只用姑息治療、舒緩治療,“我們國家過度治療的現象很普遍,不僅僅造成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更重要的是延長了病人痛苦的過程。”李偉說。

8/17這是一位名叫“花花”的老人,年輕時流產的經歷致使她出現了精神障礙,總覺得自己是個正在“懷胎”的媽媽。“我們要熟知每一位病人的故事,他們特別需要有人溝通。”李偉和其他醫護人員每次見到她,都會摸摸肚子詢問,“花花,你的孩子幾個月啦?就快要當媽媽了開心嗎?”

9/17黑奶奶已經94歲高齡,是一位腦萎縮患者,時常分不清現實和幻想。李偉經常來看望她,老人就把李偉當成了自己的初戀對象。李偉並沒有糾正她,而是扮演起“初戀對象”,聽她回憶起她“甜蜜的往事”,這讓老人的精神有了好轉,心靈也得到了安慰。

10/17天氣轉暖,醫護工作人員將在室外為患者們表演節目,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有的病人喜歡吃花生,就給他們帶些花生;有的病人喜歡聽鳴蟲的叫聲,就給他們帶鳴蟲放床頭。我們都稱呼他們為老帥哥、老美女,怎麼能夠讓他們開心輕松,就怎麼來。”李偉說。

11/17醫院曾經有過一位特殊的病人,在生命垂危之際,最希望聯系的是一起信佛的佛友們。於是,為了給有佛教信仰的病人提供精神關懷,醫院設立了道場,為有精神需求的病人提供臨終助念。這是助念團成員為一位剛去世的病人助念。

12/17目前醫院總共有五十多位醫護人員。除了醫護人員,每周末,還會有來自北京高校的學生和社會公益志願者前來幫忙。這是2018年3月24日,志願者們為老人帶來的文藝演出。每當志願者們到來,平日裡病房內的寂寞隨之被打破,被歌聲與歡笑聲填滿。

13/17王青蘭老人今年已經105歲,是醫院裡年紀最大的病人,患有冠心病和腦萎縮。她來到這裡將近一個月,到醫院的時候已經喪失了語言能力。志願者們的到來讓她很激動,眼裡含著眼淚,乾瘦的手緊緊握著一名學生志願者的手。

14/17今年74歲的張新盛老人自北京,脖子上長了瘤做了手術,效果不好站不起來,就選擇來了這裡。張新盛收藏著幾張與志願者的合影,“志願者們來到這裡給我們帶來了歡笑和陪伴,讓我們能夠更積極地面對生活。”

15/17張新盛老人有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家立業,“不願意麻煩家裡人。”老人說自己很適應這裡的生活,大家一起互相鼓勵、互相幫助,生活很溫暖,“每個人都會有離開的那一天,保持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就行。”

16/172018年3月26日,又一位患者在這裡走完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段路,家屬們把親人的遺體推出,送上了黑色的殯儀車。三十年間,醫院送走了四萬多名老人。通過對其中一萬多個案例的研究,醫院提出人的臨終期與孕育一個生命所花費的時間極其接近,大概是288天。

17/17醫院內的一面牆上寫著“我們要活到120歲”。“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條線段,而不是射線。”在李偉看來,在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裡,關於死亡教育的部分非常少,導致大多數人只知道關注生命的起點,“不管生命多麼燦爛,我們終將面對死亡,所以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面對死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