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喝雷公根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雷公根,大家認識嗎?雷公根又名崩大碗,小時候經常和家人一起採摘雷公根回來喂豬,有時候也會采些回來曬干,煲涼茶喝。飲用雷公根涼茶對身體健康會有哪些幫助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關於雷公根的健康知識!

在介紹雷公根之前,先來認識一下雷公根,它的莖細長,節上生根。夏季開花,傘形花序1-4個腋生;花瓣5片,紫紅色,果實扁圓形。

雷公根的功效作用:

因其味微苦。有清熱毒,行氣利濕的作用。夏天拿雷公根來煎水可以當涼茶喝。達到防暑降溫的功效。

喝雷公根煮水的好處:

1、提神醒腦

雷公根滋補神經作用,有助於消除緊張,提神。

2、消炎消腫

雷公根屬於天然的消炎藥,有消炎消腫的功效,通常胃熱上火,胃熱引起牙肉腫痛,可以適量飲雷公根茶,起到清熱,消炎,消腫的功效。

3、清熱解毒

雷公根性寒,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適合實火上火的時候煲來飲用。

4、促進血液循環

科學研究表明,喝雷公根煮水可以有效的促進血液循環,強化血管。

喝雷公根煮水的禁忌:雷公根雖好,也不要多吃,吃多容易有不良反應。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最好不要吃。關於雷公根的健康知識,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有不懂的問題歡迎在下方和大家討論

我是曠慧,健康系師姐。

夏天很多地方街邊都賣起了雷公根水,不知道大家喝過沒有。雷公根又叫雷公根、馬蹄草、銅錢草、落得打等,在農村菜地裡,隨處可見,有時候上火了,媽媽就隨手扯一把回去煮水給我喝。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它。

喝點雷公根的好處是什麼呢

1.清熱下火

每次口腔潰瘍,媽媽就扯一把給我煮水,第二天就好了。

2.消去水腫

雷公根有利尿作用,幫助消水腫。

3.益腦提神

雷公根滋補神經作用,有助於消除緊張,提神。

4.幫助減肥

能加強新陳代謝,從而幫助減肥。

5.強化血管

促進血液循環,強化血管。

雷公根除了煮水,還有什麼其他吃法呢?

1.生沖雷公根

2.雷公根燉雞

3.雷公根肉粥

4.雷公根煎蛋

曠慧溫馨提示:

雷公根雖好,也不要多吃,吃多容易有不良反應。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最好不要吃。

 

雷公根又名崩大碗,在家鄉不管是農田,菜地,還是山上,路邊都能看到它的存在。小時候它通常是喂豬的豬菜,有時候也會采些回來曬干,煲涼茶喝。飲用雷公根涼茶對身體會有哪些好處,什麼時候會喝雷公根涼茶,怎樣做來喝?接下都會告訴大家。

喝雷公根的好處,應該什麼時候喝?

1,雷公根性寒,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適合實火上火的時候煲來飲用。

2,雷公根除了可以清熱,還有祛濕,利尿的功效,通常濕熱,尿黃,尿赤痛的時候可以飲用雷公根茶。

3,雷公根屬於天然的消炎藥,有消炎消腫的功效,通常胃熱上火,胃熱引起牙肉腫痛,可以適量飲雷公根茶,起到清熱,消炎,消腫的功效。

4,雷公根性寒,有清熱除濕的功效,並且含有膳食纖維素,飲用雷公根茶可以幫助身體清除濕熱毒,起到很好的排毒減肥的功效。

推薦雷公根做法:

1,雷公根涼茶的做法:干淨的乾雷公根10克+蜜棗1個+清水放入煲中,大火燒開,小火熬煮二十分鐘即可。

2,雷公根排骨湯的做法:焯過水的排骨+干淨的雷公根+姜兩片放入煲中,加入清水,大火燒燒開,小火熬煮一個小時即可。(如果是新鮮的雷公根最好在湯熬四十分鐘分後,再下)

溫馨提示:由於雷公根性寒涼,因而孕婦,腸胃虛寒,體質虛寒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兒童都不能喝。

雷公根的好處講解就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們,多多點贊與關注,謝謝閱讀!

在農村的山地裡、田埂上、溝邊濕地的草叢中經常會看到雷公根,雷公根生殖能力很強,莖藤伸到那裡就在那裡生根。雷公根又名積雪草、落得打、崩大碗、大葉金錢草、破銅錢等。為多年生匍匐草本,,莖細長,節上生根。葉叢生,葉柄較長,葉片圓形或腎形;掌狀脈5-7條,兩面隆起,脈上部分叉,夏季開花,傘形花序1-4個腋生;花瓣5片,紫紅色,果實扁圓形。

雷公根味辛、微苦、涼。有清熱毒,行氣利濕的作用。夏天煎水可以當涼茶喝。有防暑降溫的功效。因其味辛微苦,一般不作野菜食用。人攝入量也不宜過多。

雷公根在中醫中藥方面用途廣泛。本人是搞中草藥研究的,與中草藥打交道已有二十多年了。下面就介紹幾個比較實用的經驗方給大家參考。

1, 扁桃體炎、咽喉炎:雷公根全草鮮50克,擂汁服。

2,小兒鵝口瘡:雷公根全草鮮30克水煎,用沙布蘸藥湯洗口腔。或加天胡荽、黃梔子效果更好。

3,泌尿道感染:雷公根、酸味草各30克水煎服。

4,急性腮腺炎:雷公根30克。大青葉15克,水煎服,藥渣搗爛敷患處。

5,中暑發痧:雷公根全草鮮30克,用水洗干淨,放口中嚼服。

6,夏季急性胃腸炎、嘔吐腹瀉:雷公根全草30克,地錦草30克,水煎服。

7,毒蕈中毒:雷公根全草鮮100克,蘿卜300克,搗爛絞汁服。

8,無名腫毒、疔瘡:雷公根、紫花地丁、半邊蓮各適量搗爛外敷。

另外還可治療急性肝炎、跌打損傷、帶狀皰疹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