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假訊息,政委唐鳳要政院別造謠」引發各界關注。但能不能一語驚醒蔡政府才是重點,政院身為政府機關有可能造謠嗎?理論上絕對有可能,尤其是政黨政治,你的是就是我的非,尺度稍有偏差,就有可能變成謠言。

最明顯而特別的案例,就是年初內閣改組,基於政經情勢考量,在改組未確認前,官方一律否認外界揣測,對於各家媒體的改組傳聞,政院曾表示,部份媒體報導「年前」部會首長將有異動等情事,並非事實。不過,隨後被媒體解讀為政院只澄清年前不改組,未否認「年後」不改組。行政院只得再度發布「更正」新聞稿,強調「春節前後」都不會有異動情事,但事實是,在春節後政院宣布小幅改組消息。換言之,先前被政院否認的究竟是不是假新聞?政府的發言又算什麼?

大到政經動盪的改組訊息,小到一張薄薄的衛生紙,政院的立場都有可能跟民間實際感受不同,還記得引發民眾瘋狂搶購的衛生紙之亂?當時因為紙漿原物料上漲的訊息,導致民眾擔心漲價而大搶購,賣場經常貨架一空,民眾關切的是,衛生紙要不要漲價,但政院卻畫錯重點用力澄清,衛生紙「供應無虞」,爭點在於民眾對於自身慣用的品牌是否漲價而擔憂,並不是真的買不到高價衛生紙。但這件事的事實卻在新聞熱度之後,應該去問問經常購物的主婦,現在衛生紙到底漲了沒?

蔡政府一連兩年想要打擊「假新聞」,但至今要打擊的是假新聞、假訊息、假消息都還沒有統一名詞,遑論何謂「假新聞」的內涵,另一部分,政府官員常說要打擊所謂「境外網路」的假消息、假訊息,更被唐鳳一語道破,所有的網路都是「境外」,網路其實是共通的,無境外境內之別,台灣不可能切斷與外界連結;由此可見官員對網路世界的認知貧乏,也造成實際想要“管制”網路的困難。

在現今內閣中,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及政委唐鳳,應該是較為理解新聞自由的,唐鳳又兼具數位領域專業認知,她提及透過立法橋接網路與現實,讓「現有法律」得以適用網路行為的管制,這或許提供另一種選項,而這或許也是唐鳳在驚人之語後,想提醒蔡政府深思覺察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