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塞德茲說,人如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比傳授知識更有益。而自律是必不可少的品質之一。教會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養。自律讓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夢想,更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01 / 孩子不明白不自律的後果

大部分父母都會給孩子一些零用錢,讓孩子購買文具、小零食等。

但是逐漸媽媽們都會發現給孩子花錢沒有計劃性、看見什麼買什麼,還沒到發零花錢的日子,孩子就花得精光。

最後只能給孩子提高零花錢的額度,或者讓孩子預支零花錢,有時家長拒絕,孩子甚至會“偷拿”家長的錢。

解決方法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大人「言行不一」。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大人說的和做的都不是一回事。

就拿孩子想多要零花錢來說,媽媽一邊嚴厲告訴孩子“要節約用錢”,但是卻不由自主從錢包裡給孩子拿錢,媽媽就心軟了,放任了孩子的行為。

而規矩的破壞,往往都是從幾塊錢開始的。

所以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各位家長一定要狠下心來,不管孩子怎麼哀求,我們都不能對孩子妥協。

對孩子妥協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知道怎麼樣去違反規矩、不把規矩當回事兒,而當我們真正意識到孩子根本沒有自製力、想讓孩子改正就晚了。

02 / 孩子對成功的信心不足,害怕失敗,有畏難情緒

這一點相對來說有點複雜,有些情況是因為目標定得太寬泛,比如學好英語,好好聽課這些,孩子不知道怎麼去執行。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不願意脫離自己內心的舒適區,懼怕新環境和改變。

顧城有一首詩叫做《避免》,很好地詮釋了這個邏輯:

“你說 你不愛種花

因為害怕看見花一片片地凋落

所以 為了避免一切的結束

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

孩子會擔心自己做了也做不好,為了避免最後的失敗,所以孩子們選擇逃避。

這樣即使真的失敗了,還有一個心理安慰是:

“我挺聰明的,就是沒好好做,我要是好好做了,一定能……”

解決方法

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最初一段時間都是最困難的。不能完全靠孩子的自律,還必須配合父母的幫忙。

以我朋友圈裡的那位媽媽為例,她跟孩子一起定的計畫是:

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天背誦一首唐詩、每天閱讀1個小時。

孩子語文底子本身不是太好,所以他不容易自律,並不是自己本身沒有決心,可能只是真的覺得難,大腦自然而然的對改變的一種反抗。

比較可行的是循序漸進地來 ,稍微降低一下對孩子的要求。

比如每天一篇日記孩子寫不出來,可以允許孩子每週有兩天時間坐在書桌前,寫任何自己想說的話。無論寫什麼,只要寫夠10分鐘就可以。

每天閱讀1小時的專注度不夠,可以允許孩子先每天讀20分鐘的書。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人如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比傳授知識更有益。而自律是必不可少的品質之一。教會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養。自律讓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夢想,更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01 / 孩子不明白不自律的後果

大部分父母都會給孩子一些零用錢,讓孩子購買文具、小零食等。

但是逐漸媽媽們都會發現給孩子花錢沒有計劃性、看見什麼買什麼,還沒到發零花錢的日子,孩子就花得精光。

最後只能給孩子提高零花錢的額度,或者讓孩子預支零花錢,有時家長拒絕,孩子甚至會“偷拿”家長的錢。

解決方法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大人「言行不一」。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大人說的和做的都不是一回事。

就拿孩子想多要零花錢來說,媽媽一邊嚴厲告訴孩子“要節約用錢”,但是卻不由自主從錢包裡給孩子拿錢,媽媽就心軟了,放任了孩子的行為。

而規矩的破壞,往往都是從幾塊錢開始的。

所以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各位家長一定要狠下心來,不管孩子怎麼哀求,我們都不能對孩子妥協。

對孩子妥協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知道怎麼樣去違反規矩、不把規矩當回事兒,而當我們真正意識到孩子根本沒有自製力、想讓孩子改正就晚了。

02 / 孩子對成功的信心不足,害怕失敗,有畏難情緒

這一點相對來說有點複雜,有些情況是因為目標定得太寬泛,比如學好英語,好好聽課這些,孩子不知道怎麼去執行。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不願意脫離自己內心的舒適區,懼怕新環境和改變。

顧城有一首詩叫做《避免》,很好地詮釋了這個邏輯:

“你說 你不愛種花

因為害怕看見花一片片地凋落

所以 為了避免一切的結束

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

孩子會擔心自己做了也做不好,為了避免最後的失敗,所以孩子們選擇逃避。

這樣即使真的失敗了,還有一個心理安慰是:

“我挺聰明的,就是沒好好做,我要是好好做了,一定能……”

解決方法

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最初一段時間都是最困難的。不能完全靠孩子的自律,還必須配合父母的幫忙。

以我朋友圈裡的那位媽媽為例,她跟孩子一起定的計畫是:

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天背誦一首唐詩、每天閱讀1個小時。

孩子語文底子本身不是太好,所以他不容易自律,並不是自己本身沒有決心,可能只是真的覺得難,大腦自然而然的對改變的一種反抗。

比較可行的是循序漸進地來 ,稍微降低一下對孩子的要求。

比如每天一篇日記孩子寫不出來,可以允許孩子每週有兩天時間坐在書桌前,寫任何自己想說的話。無論寫什麼,只要寫夠10分鐘就可以。

每天閱讀1小時的專注度不夠,可以允許孩子先每天讀20分鐘的書。

這個階段只要孩子先邁出了雙腳,有了進步和改變,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就值得鼓勵。

03 / 孩子注意力被分散掉,沒有一個適合堅持的環境

自律的要素之一就是專注力,一個孩子如果做事情經常被打斷,他就很容易被各種事情所吸引,到最後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好。

我就見過一個孩子,原本在好好地寫作業,但孩子奶奶在一旁看著也許是心疼,一會兒幫孩子扇扇風,一會給孩子遞上盤水果,一會又糾正孩子的坐姿和握筆姿勢……

奶奶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在不斷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同理的,如果學習環境過於嘈雜、書桌書房擺放物品過於花哨、一次性給孩子的任務過多,經常被各種事情打斷,都可能造成孩子專注力的降低,自律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解決方法

在這個部分,主要是靠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環境做出一個整體的安排,儘量讓孩子的計畫在執行的時候,可以安靜地不被打擾地進行。

如果實在做不到不被打斷和打擾呢,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打斷後,補償的規則。

多數孩子在執行計畫的過程時,度過了畏難情緒、反抗情緒鼎盛的前7天左右,都可能會在這個容易被打擾的不穩定期栽跟頭。

不妨試著把孩子的日記時間、閱讀時間、和背詩時間都固定下來,到了這個時間,就做這個事情,絕不動搖。

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時候,就設定一個例外規則,比如第二天多閱讀10分鐘,多背誦一首詩。

推動孩子把這件事變成一個習慣,其實也只是需要20天左右。

04 / 孩子害怕成功之後,有更多的要求和麻煩

有個孩子曾經偷偷跟我說,自己其實是故意磨蹭的。

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

“如果我這個做完了,我媽又要安排讓我幹別的。還不如就這樣呢。大不了被她嘮叨幾句唄。”

是的,有時候當孩子做完數學,我們會希望他讀會兒英語,當孩子讀完英語,我們又盼著他能練會兒書法;當孩子考了第十,我們會希望他考前五,考了前五,我們可能又希望他進前三……

這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孩子覺得自己達不到一直的要求時,也會自製力變差,開始應付了事。

解決方法

一件事情持續久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產生一種倦怠的情緒。而孩子在父母的壓力下,做完這個還要做那個,變得對自己放鬆要求、不自律也在情理之中。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可以考慮調整一下原本的計畫。

比如孩子不想寫日記了,可以寫寫讀書筆記甚至嘗試一下寫詩歌;孩子覺得看書枯燥了,可以考慮給孩子多換幾種類型的書籍。科普書、小說、故事書,都可以作為閱讀的素材,不一定非要讀一種類型。

讓計畫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更有壓力,能很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另外父母還可以通過一些獎懲模式,説明孩子在自律之外,有一個輔助的“他律”。

類似於孩子寫日記、背詩詞很用心,那麼父母可以很認真地表揚他,也可以找一些有趣的獎勵送給他,讓孩子嘗到自律的甜頭。

而當孩子寫日記、背詩詞都應付了事的時候,父母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懲戒規則。類似於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不能去公園玩兒等等,強制性地推孩子一把。

喬布斯有句話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先學會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

我們希望孩子有自由,就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律。我們希望孩子有自律,就一定要從生活中抓得多一些。

從幫孩子堅持一個計畫,到幫孩子養成一種習慣,都是需要父母日積月累的“狠心”與堅定。

而一旦孩子在父母的培養下,擁有了自律的能力,他就能掌握自己度過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方式,那將會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最為寶貴的財富。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