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到了,每次到幼兒園參加期末家長會,總會有很多收穫。

這次,幼兒園老師分享了一些和小朋友打交道的方式,

尤其是如何和那些調皮搗蛋的小男孩打交道。

用“後果體驗法”讓最搗蛋的男孩乖乖聽話

4歲左右的小男孩,有自己的獨立意識,

行為開始叛逆,時刻刷“存在感”。

老師說:每一個班級都會有個別男孩很搗蛋。

當群體都在遵循同一個規則時,

他們卻成為不合群的一小撮讓人頭疼的分子。

比如說班上有幾個小男孩,上午加餐,需要用杯子喝豆漿。

他們不好好喝,就往杯子裡面吐口水,還總是把豆漿灑在桌子上。

老師是怎麼處理的呢?

生活老師李老師說:

“看到孩子這樣調皮搗蛋,為會發出口頭警告,

你再這樣我要把你的杯子拿走哦。

警告第一次以後,有的孩子當然不以為然。

他們還在試探老師的底線,繼續往杯子裡吐口水。

於是,我就把杯子拿走,放到他們夠不著的地方。”

生活老師說,既沒有訓斥孩子,也沒有懲罰他們,

但就是要讓他們看到了這個後果。

要讓孩子們明白——如果你打破了規則,就會有懲罰。

這個懲罰即是讓你體驗壞行為帶來的後果。

有了前車之鑑以後,孩子們更好地理解了老師的規則。

要放學時,這幾個“調皮鬼”試圖偷懶,

不幫助其他小朋友一起收拾玩具。

老師沒有大聲呵斥他們,只是溫柔而嚴肅地告訴他,

“如果你們不收拾玩具,

明天的遊戲時間也許就沒有你們參與的機會嘍。”

由於小男孩清楚老師的規則底線在哪裡,很快手忙腳亂參與起來。

這個世界的規則對小男孩來說變得無比清晰。

男孩明白,如果他不收玩具,

這個行為將直接影響到他下次玩耍的機會。

家長制定規則,要嚴格遵守

在我們家庭的教育當中,

家長雖然制定了規則,但並沒有明確執行它。

有一次,小小費吃飯,把碗裡的肉倒在桌子上。

我告訴他,如果你不想好好吃飯,

這頓飯媽媽就拿走碗,你下一頓再吃。

原本我是打算嚴格執行這個計劃,畢竟餓一頓也沒事。

But!姥姥卻走過來,

繼續拿著碗追問孩子:“吃吧吃吧,沒事!”

這樣一來,孩子沒有體驗到後果,

雖然他聽到了規則,但沒有正確進行。

對男孩子來說,教養問題的關鍵在於家長的製度執行必須前後一致。

如果要想教育好男孩,先在家裡和老人溝通好。

否則,頻繁打破規則對教育男孩並不是一件好事。

智慧的懲罰孩子,比打罵管用100倍

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誰不犯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怎麼辦?

打還是罵管用?其實都不對。

聰明的父母,懂得讓孩子在犯錯時,體驗到錯誤的後果。

只有體驗,才是最好的老師。

為什麼不要打罵孩子?

因為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研究,發現那些經常被打罵的孩子,

其行為也容易遷移到男孩自己身上。

比如,一個孩子被父親打過,內心充盈著憤怒、生氣,

此時要是旁邊有別的孩子,

他很可能通過打別人宣洩自己的挫折和憤怒。

可憐的其他孩子被打後,這個打人的男孩心裡得到發洩,

他發現:

打人的感覺很好,於是攻擊性行為得到強化

如果他以後再被打,還將出現打別人來轉移自己情感的現象。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試誤法”

指的是如果重複練習某一件事,發生錯誤的機會會變小。

同理,對男孩的教育也大同小異,

讓男孩不斷體驗錯誤所帶來的後果,以此不斷學習和進步。

比懲罰他、責罵他,效果好得多,

也有利於培養孩子對行為的責任感。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葉子,對男孩來說,

個性、承受力、能力各不相同。

對孩子進行懲罰,前提是充分尊重他們,冷靜、客觀地看待犯錯。

不要打罵孩子,如果你的憤怒催促著你揚起巴掌,

那麼真的只能說明,你太欠缺教育的智慧了。

不妨用“後果體驗法”試試看?

來源:toutiao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7歲小孩調皮地在電梯裡亂按樓層鍵,媽媽的「懲罰方式」竟然讓乘客最後都笑容滿面地走出電梯!

在公眾場合有時候會遇到小孩大聲吵鬧,或是做出不禮貌的行為,家長要不是常常驚慌失措地嚴厲斥責,就是連管都不管,到底這種時候應該要怎麼教育小孩,才是正確的行為呢?以下這個案例也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發喔!

▼媽媽帶7歲的奇奇到外面搭乘電梯,但靠近樓層鍵的奇奇竟然突然心血來潮,把所有的按鍵都按下去了!他本來想用這個玩笑逗媽媽開心,卻引起了其他電梯乘客的抱怨。

電梯裡的乘客用很明顯的音量責罵說:「這孩子怎麼這麼沒教養!」「我還要趕著回家煮飯,這不是在浪費我時間嗎?」「明明沒事,卻亂按電梯,真是的!」「現在的小孩越來越討人厭了,上次也有遇到一個,差點把我氣死!」

聽著這些斥責的聲音,奇奇嚇得縮起身子,也不知道該做什麼反應,眼看他頭越來越低,委屈地就要掉淚了,奇奇的媽媽卻摟住他肩膀,用誠懇地語氣向電梯裡的大家說:「真是不好意思,我家的小孩不是沒有教養,只是他有點調皮,他現在知道錯了。對吧,奇奇?」媽媽低頭看著他,「跟電梯裡的叔叔阿姨道歉吧!」

▼知道自己做錯的奇奇才銜著眼淚鄭重道歉,電梯裡的氣氛也稍微和緩了一些。

看到奇奇聽話照辦後,媽媽又對他說:「奇奇,待會電梯停在哪一層,你就要報出是哪一層到了,然後認真地說一句『給大家添麻煩了』,知道嗎?」奇奇聽了連忙點頭。

接下來的每一層樓,奇奇都用稚嫩地口音喊著「第幾層樓到了」,然後門一關上就說:「給大家添麻煩了!」童音迴響在安靜的電梯內,別說大家早就沒生氣了,現在都覺得不好意思了起來。

有人聽了聽勸說:「沒關係啦,不用這麼小題大作。」但奇奇媽媽堅定地說:「沒關係的,讓孩子改症他的錯誤,他會記憶更深刻。」

▼後來電梯裡的乘客走出去時,都會對奇奇笑笑說「謝謝你」,看到大家友善的態度,奇奇的笑容也回來了。

之後他在電梯裡遇到其他吵鬧的小孩,還會嚴肅告誡他們要保持安靜。

常說小孩的教育要即時,因為兒童時期正好在人格養成的階段,如果這時候家長沒有給他正確的觀念,可能長大之後的思維就會產生偏差;就像奇奇的例子一樣,雖然按錯電梯只是件小事,但如果媽媽沒有告誡他,他可能不覺得造成別人的不便也沒關係,成為一個沒有體諒心的人。

如果要讓小孩可以在外表現舉止得宜,五個最大的教育重點如下:

▼1. 父母要以身作則。

有教養的爸媽才能教出有教養的孩子。 切忌在孩子面前做不禮貌的事情,容易給孩子留下不好的示範。言傳身教,重要的是身教這部分,即使是嘴上說得再好,也不如身體力行的教育影響力大。 所以想要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父母本身就要有教養,否則要怎麼說服自己的孩子呢?

▼2. 盡量不為孩子開脫,正面教育

當孩子做錯事遭遇到指責時,請不要隨意為孩子開脫。在以家長的身份說話時,不妨把雙方的心情都考慮進去,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認錯,培養正確的是非觀。有些家長習慣用「他還是個孩子」之類的說辭來袒護孩子,結果孩子反而越來越叛逆,反而不受喜愛。

▼3. 教會孩子基本禮儀

正因為孩子還小,所以爸爸媽媽更因為教會孩子基本禮儀,慢慢強化他的好觀念、好習慣。 可以每次只教會孩子一個社交技巧,讓孩子專心地運用。比如說你好、謝謝、對不起、可不可以…這些簡單的句式;說多了,孩子自然也會成長為謙虛、有禮貌的人。

爸爸媽媽也不要吝嗇肯定的眼神,在孩子做得對時表揚他,在孩子做得不好時,及時引導他。

▼4. 告誡孩子不去打擾別人

請讓孩子懂得,在公眾場合大吵大鬧是非常不禮貌的。 爸爸媽媽應該不斷地告訴孩子這一觀念,比如在出門前先跟孩子約定好,在出門後如果孩子過於喧鬧,一定要及時制止他,並跟他說清楚,這麼做有什麼壞影響。千萬不能放縱孩子,因為旁人往往會從孩子的舉動中得出「一定是父母家教不好」的結論,這其實對父母來說更是一種尷尬。

▼5. 讓孩子結交有禮貌的同齡人

教養主要表現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所以幫他找個年齡相仿的朋友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們是很容易相互影響的,他們會慢慢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分享,如何承擔責任。 這會大大減輕父母的教育重擔。

有許多小孩在小小年紀就非常懂得禮節,逢人就被誇很有家教,這樣的小孩通常長大後也不會變成無禮的人,這一切就是歸功於父母從小的教誨呢!把這段有關教養的故事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這些道理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