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考考大家的火眼金睛,以下哪個是菠蘿,哪個是鳳梨?(篇中找答案哦~)

話說,這大千世界,水果萬千,長得像的水果,更是不少,比方說:獼猴桃和奇異果,香蕉和芭蕉,車釐子和櫻桃……這些長得跟雙胞胎似的水果,經常讓人傻傻分不清。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逐一了解這些水果,看看它們究竟哪裡不一樣,究竟是不是同一種水果。

菠蘿 VS 鳳梨

從學科上講,菠蘿和鳳梨屬於同一物種。在我國台灣,菠蘿的名字其實就是鳳梨,因其“頂上”長著一叢鳳凰尾巴般的葉子,因此得名為鳳梨。

雖是同一品種,但兩者還是有細微的差別,比方說,菠蘿的葉子有鋸齒,而鳳梨沒有;菠蘿有內刺,所以削皮後得把刺除掉,劃出一道道“溝”,而鳳梨沒有內刺,削皮後能直接吃。細看來——

所以,開篇的題目,答案是:A是菠蘿,B是鳳梨,你答對了嗎?

吃得明白:為什麼菠蘿吃前要泡鹽水

原因一:在低濃度時,鹽讓人覺得甜味更凸顯。通過鹽水浸泡,能讓菠蘿吃起來更甜;

原因二:菠蘿裡含有大量讓人“扎嘴”的蛋白酶和草酸鈣,鹽水浸泡,能使得蛋白酶活性降低,變得不那麼“扎嘴”。

奇異果 VS 獼猴桃

獼猴桃原產中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繪了獼猴桃的形色: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諸名。

而奇異果,源自紐西蘭。據稱,在1904年,一位紐西蘭的女教師回國時帶走了一些獼猴桃的種子,並培育出了紐西蘭第一株奇異果樹,後紐西蘭出口商將其改名為Kiwifruit,音譯便是奇異果。

可以這樣說:奇異果就是留學歸來的獼猴桃。

吃得明白:獼猴桃的最佳食用狀態

獼猴桃若較為堅硬,可將其與成熟的蘋果、香蕉放在一起催熟,密封幾日後便可食用。催熟後,用手指肚輕輕按壓獼猴桃的兩端附近,如果感覺不再堅硬,按壓處有輕微的變形,但也不是很軟,就是最佳的食用狀態。

車釐子 VS 櫻桃

車釐子是櫻桃的一種。

車釐子的英文是“cherries”,譯成中文即“櫻桃”。市面上的車釐子,即我們常說的大櫻桃,產於美國、加拿大、智利等美洲國家,其個頭較大,顏色暗紅,皮較厚,果肉彈性大;

而我國本土櫻桃,也叫中華櫻桃或中國櫻桃,個頭小,顏色偏粉,皮薄柔軟。

除個頭差異外,兩者的營養價值上相差可忽略不計,但在價格上卻相差數倍。很多商家逐利,將國產大個的櫻桃喚作車釐子,宣稱是進口櫻桃,高價銷售。

事實上,目前許多國外優良的櫻桃品種,早已成功在國內移栽培育,消費者應視各自的口感喜好購買,防止被賣家忽悠。

西紅柿 VS 聖女果

西紅柿跟番茄,估計沒有人會認為它們是兩種食物吧~那麼西紅柿(番茄)與聖女果呢?它們是同一種食物嗎?

其實,西紅柿、番茄、聖女果都是一種食物。

西紅柿是茄科番茄屬的一種植物,而聖女果是一種叫櫻桃番茄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屬於茄科番茄屬。

兩者對比,最大區別是一個大,一個小。

在營養價值上,基本相同,但一些成分上,聖女果要優於普通番茄,比方說,聖女果維生素含量為普通番茄的1.7倍。

葡萄 VS 提子

提子其實是葡萄眾多品種中的一種。通常我們吃到的所有葡萄,包括提子在內,都屬於歐亞葡萄(Vitis vinifera)。

關於提子的叫法,最早是從香港傳入內地。在傳統粵語的語境裡,提子泛指所有種類的葡萄,而在除粵語地區以外的其它地區,提子一般就指的是進口品種的葡萄。

區別上——

外觀:提子呈橢圓形狀,果粒大、顏色豔麗、光澤透亮;葡萄則多呈圓形,色澤灰暗,表皮有白霜。

果肉:提子皮薄籽少,皮肉難分離,通常會洗干淨了連皮一起吃;葡萄皮較厚,籽較多,多汁,容易剝除,但是肉質松軟。

口感:提子香甜可口;葡萄口感偏酸。

吃得明白:葡萄不要連籽吃

葡萄皮、葡萄籽中含有大量的單寧,它除了會產生強烈的澀味外,吃得過多,還會對消化道造成損害。

龍眼 VS 桂圓

不要懷疑了,龍眼就是桂圓。

龍眼長於我國南方,因果核圓黑光澤,種臍突起呈白色,看似傳說中“龍的眼睛”,因而喚名“龍眼”。在舊時封建社會忌諱說“龍”,且龍眼多產於廣西(廣西簡稱“桂”),又長得圓溜溜的,所以也被稱作桂圓。

香蕉VS芭蕉

香蕉和芭蕉都是熱帶水果,屬於芭蕉科芭蕉屬,其色、香、味還有外觀都很相似。

但香蕉外形彎曲像月牙,果皮有5~6個棱;而芭蕉的兩端較細,中間略粗,一面略平一面略彎,呈“圓缺狀”,果皮只有3個棱;

香蕉香甜細軟,芭蕉的味道甜但回味帶酸,所以,別再把香蕉和芭蕉搞混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