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嬰幼兒的語言發育還未成熟時,他們通常和家長交流的方式多是咿呀語、行為或哭鬧。而此階段,又是寶寶的腸胃功能、免疫系統未發育完全期,所以,難免會出現腸絞痛、腹瀉等癥狀,特別是在飲食不潔的情況下,極容易引發病毒性腹瀉。

帶過娃的寶媽們,對腹瀉可謂是再熟悉不過,家中也常備各類益生菌和止瀉藥物。但是,如果寶寶出現果醬樣血便,那就要警惕起來了。

這可能不是簡單的病毒性腹瀉,而是寶寶出現了「腸套疊」,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可能會傷害寶寶的腸道。所謂的腸套疊,指的就是一段腸管套入了其他相鄰的腸管內,就如同伸縮的望遠鏡一般。臨床上有80%~90%的患兒,都是在2歲內病發的,而且該疾病十分「青睞」男寶寶。在2歲過後發病率逐漸下降,5歲後患腸套疊的幾率會變得更低。

                        

               

該疾病的可怕之處並不在於腹瀉,而是如果沒有及時診斷和治療,會造成孩子腸壁動脈阻塞,腸道供血嚴重不足,發展為腸壞死,嚴重情況下還會危及生命。由於腸套疊癥狀和腸炎十分相似,僅憑家長的經驗判斷,很容易出現錯誤治療或延誤救治,所以日常中,家長有必要了解腸套疊癥狀,爭取在發病12小時內就開始干預治療。

以下幾個異常出現,就是腸套疊發出的信號:

一、哭鬧

腸套疊會引發孩子腹部絞痛,其特點就是突發、劇烈間歇性絞痛。由於寶寶無法用語言描述肚子痛的表現,所以往往會異常哭鬧,家長輕易無法安撫,以陣發性哭鬧為主。除了哭鬧外,寶寶受疼痛影響會本能的蜷縮身體,同時伴隨臉色蒼白、出汗等表現。

二、嘔吐

在發生腸套疊之後,患兒會因腸道堵塞導致腸蠕動能力變強,所以在寶寶腹痛和哭泣的同時,還會出現嘔吐癥狀,甚至是吃什麼吐什麼,連水都無法喝下。

三、果醬樣的血便

在發生腸套疊之後,腸管蠕動加快還會造成腸系膜內的血管受到壓迫。而當小腸出現缺血或壞死後,就會有便血表現。特別是在腸套疊病發後的8~12小時,孩子就會出現果醬樣血便。

四、腹部有腫塊

成年人腹部出現腫塊,往往和腫瘤類疾病有關。但是,嬰兒出現腫塊和癌症之間的關聯並不大。臨床上有60%的腸套疊患兒,在觸摸腹部時,都可摸到類似臘腸般的腫塊。這裡需注意的一點是:並非所有腸套疊患兒都會排出類似果醬樣的大便,所以如果患兒持續哭鬧不止,並出現了嘔吐、面色蒼白、精神過差等表現時,無論是否有血便,都應及時就醫。

在一般情況下,通過寶寶的各種癥狀表現就可進行初步診斷。而對於非典型的病例,也就是說寶寶沒有特異性的腸套疊癥狀,就可藉助影像學檢查進行輔助診斷,而B超就是臨床常用到的診斷方式,準確率能達到100%,寶寶在檢查時也沒有疼痛感。

科學餵養還是經驗餵養?

如今,隨著人們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主張科學育兒,但依然不少人對養孩子方面還秉承老輩人的「經驗餵養」原則。一些初為人父、人母的年輕人,因為對養孩子完全沒有概念,也不曾主動學習育兒知識,孩子交給老人撫養,外加一些老話的蠱惑,孩子出現異常時,不急不慌,不從不忙,等待天賜奇跡,最後有多少孩子錯失救治最佳時機,承受更大痛苦。

在此,小康醫生呼籲年輕父母,或准爸媽,在你們得知懷孕的那一刻開始,你們不再是你濃我烈的夫妻,也不再是撒嬌、自由的伴侶,你們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是對一條生命負責。所以,在懷孕期間就主動學習育兒知識,學習不同階段的嬰幼兒常見疾病,異常情況,突發事故如何應急等等,不要再完全依靠沒有實驗考證的經驗學。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