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確定造車之後,滴滴也在近日被傳要正式開始造車。為什麼有這麼多網際網路企業、科技巨頭和出行公司紛紛加入造車行列?
其實,隨著電動化趨勢的發展,造車門檻相較之前有所降低,智能化成為重塑汽車行業競爭的要素之一。最終,汽車將沿著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趨勢,融合電子、計算機、網際網路、通信等核心技術,成為超級智能移動終端。
在當前的趨勢下,傳統巨頭、自主品牌和造車新勢力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在智能網聯領域的積累上,科技巨頭甚至可能走得更靠前。
水滴汽車查詢了一下華為等企業在佰騰網的專利數據發現,科技企業們很早就已經開始在汽車領域布局,而且數量不少且涉及面廣,包括自動駕駛、動力電池、交通、雷達等多個方面。與蔚來等造車新勢力相比,科技企業在細分領域的專業研發似乎投入更大。
目前來說,新能源市場有一個很好的外部發展環境。除了已經明確的政策導向之外,政府已經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和時間進行培育,充電樁、服務站的完善、電池技術的進步,以及5G技術的應用和汽車零部件鏈規模初步積累的基礎設施紅利已經具備。
對於後入局的科技巨頭們,都可以順利的享受這些行業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從而將發展核心聚焦到自身創新這一層面。
從以上相關專利數量以及公開資料和分析顯示,不同的科技企業基因不同,所選擇發展路徑也各有千秋。
百度是在自動駕駛領域投入最早、積累最深的網際網路巨頭,是在Navigant Research發布的2020年自動駕駛競爭力榜單中成為唯一上榜的中國國企業。早在2015年百度就成立了自動駕駛事業部,2016年在矽谷成立自動駕駛團隊,2017年發布了Apollo計劃,並在後續時間先後完成6次疊代,目前已經升級到Apollo6.0版本。
另外,百度在基建及整車端也有涉及,包括汽車智能化(「智駕、智艙、智圖、智雲」)、智能交通(ACE 智能交通引擎)、自動駕駛(AVP、ANP)。出行端的Robotaxi業務線已經開始在全國多地進行規模化運營。
騰訊搭建有出行全場景方案「數字底座」,聚焦智慧出行。騰訊智慧出行涵蓋基建端的騰訊車聯(TAI 3.0)、騰訊汽車雲,以及整車端的騰訊自動駕駛(三大基礎平台和自動駕駛核心技術套件)、智慧交通(基於「雲端大腦」和「數字底座」)五大解決方案。
此外,騰訊在整車端的數字化業務方面具備天然優勢,基於騰訊在AI、雲計算、5G、大數據四大領域的基礎建設,深度結合內容、服務、社交三大超級生態,依託騰訊安全保障和騰訊位置服務兩大能力平台,用一個超級ID貫穿用戶服務的全流程。
阿里基建端通過「斑馬網絡」賦能車企數字化,整車端通過智慧物流拓寬智能化、通過合作上汽打造「智已汽車」。有分析表示,在基建端,斑馬網絡通過自研已構築起技術壁壘,為車企提供從作業系統底層到中間件再到上層應用的一套完整解決方案,車端賦能車企數字化轉型。
華為已經是汽車圈中不可忽視的存在。從「不造車」到「不造整車」,華為不斷在自己擅長的信息通信和智能領域「放光發熱」。其在2020年10月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HI,包括1個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和5大智能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智能車雲,以及雷射雷達、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覆蓋了汽車領域的方方面面。
小米是最新宣布進軍汽車圈的網際網路公司。第一個優勢是,小米有充沛的現金流,截止2020年年底,小米的現金餘額為1080億,此外雷軍還接到了不少的投資意願。
第二個優勢是,小米有生態基礎。電動汽車核心在於三電技術、軟體和人工智慧等方面。從軟體層面來說,小米本身就是網際網路科技公司,軟體實力毋庸置疑。不管是從自研晶片還是其他技術創新,小米始終走在前列。從人工智慧來看,小米通過物聯網和智能穿戴進行生態鏈布局,給自己的生態互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電系統目前來看顯然是小米最薄弱的環節。但是從4月1日雷軍與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小米總部會面可以發現,小米試圖通過代工、合作、學習轉化三部曲,在資本的推進下掌握三電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在手機領域的積累,華為和小米在晶片領域的專利數要領先於其他企業,這將是他們在今後競爭中的優勢之一。
滴滴說起來本就是汽車圈的一份子,無論傳統車企還是科技巨頭,最終都是要搶占未來的智能汽車市場和智能出行市場。滴滴擁有平台技術和大數據優勢,這是其他企業所沒有或不足的。如果滴滴可以造車,那等於是實現了一個閉環,自己提供生產資料,或許會在未來智慧出行的競爭中更能占據主動。
另外,海外市場同樣有科技公司布局。谷歌的Waymo自動駕駛業務全線自研自動駕駛技術(L4 級);蘋果屢次被傳造車,其汽車業務人才儲備完整,相關汽車領域專利技術包括自動駕駛、車內交互、車身設計等。
特斯拉作為當前電動車市場的NO.1,在專利數量上並不領先。有數據顯示,從創立之初至今,特斯拉專利數還不足600條,但這並不影響其在汽車市場和軟體研發領域的領先。
當然,企業的造車實力,肯定不能只用專利數來衡量,任何一家參與到造車中的科技巨頭一定都是做了充足準備才入場的。最為重要的是,企業要清楚自己的差異化優勢在哪,強化長板,補齊短板,才有更多的籌碼參與到未來競爭之中。
文/殷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