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主管藥師 李帥


謠言

在藥品使用過程中,「一分價錢一分貨」,價格高昂進口藥其質量更有保障。當醫生給自己開具藥時,應選擇進口藥,其質量和效果一定更好。


這一觀點和說法是真的麼?


先說結論,這一說法是錯誤的,進口藥的質量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比國產藥質量好,很多國產藥和進口藥相比,質量和療效並不遜色,具有同樣的治療效果。


藥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評價其好壞應看療效與安全性,而與產地和價格無直接關係。藥品作為一種關乎健康的特殊商品,下面將從商品定價、研發生產和銷售對於藥品進行探討國產藥與進口藥的區別。



商品定價

藥品價格的形成機制較為複雜,由研發成本、原料成本、工藝製備過程、銷售環節甚至政策導向等因素共同決定。

目前國產藥中仿製藥居多,進口藥有原研藥也有部分仿製藥。

仿製藥是指與原研藥在劑量、安全性、效力、質量、藥效以及適應症上均相同的一種仿製藥品。當一種全新藥物被研製出來並成功上市,考慮到巨額的前期研發投入,製藥公司往往在定較高的定價,以便儘快回收成本,被稱為「原研藥物」。

隨著專利保護期的結束,其他公司可對原研藥物進行仿製,因仿製成本遠低於原研藥,故仿製藥的價格相比原研藥低,正如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描述的瑞士天價原研藥和印度仿製藥的情形一樣。

我們國家的眾多國產藥品由於是仿製藥成本低,因此價格遠低於進口藥,但有效成分是和進口藥一樣的。因此很多這種國產藥品同進口藥品質量並不會存在較大差異,國產藥品同樣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研發和生產

中國藥品的的發展從建國初至2000年,中國通過對常見進口藥的仿製,完成了製藥工業從無到有的過程,這同中國其他的工業產品如手機、家電的發展類似。

國產藥進過這一時期的發展已經能夠生產出滿足人民需求的大多數藥品,但是在此期間也存在國產藥良莠不齊的問題。

為了提高中國仿製藥的質量,2015年開始政府出台促進創新藥研發和仿製藥質量提升的政策。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要求2018年底前要完成常用仿製藥的一致性評價,仿製藥需在質量與藥效上達到與原研藥一致的水平。

歷史上,美國、日本等國家也都經歷了同樣的過程,日本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推進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一致性評價使中國國產藥品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另一方面,中國國產藥的發展主線將從以仿製藥為主,逐漸向創新藥轉化。中國已開始在全球創新藥市場中占據相當份額,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單一市場。



市場和銷售所導致藥品價格的差異

同樣的藥品,進口藥的市場和銷售策略明顯增加了進口藥的價格。除了進口藥較高的利潤所引起的高價格,進口藥銷售中間渠道多,銷售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導致價格高。

近年來,國家藥品集中採購,醫療機構以國家組團的形式直接從製藥公司採購,省去中間銷售環節,使得藥價顯著降低,降低了患者的治療費用。

PD-1在多個癌症中展現了獨特的治療效果,受到腫瘤患者的廣泛關注。國家醫保談判將國產原研的PD-1藥品的價格從進口藥的30萬元/年,降到5萬元/年左右,醫保報銷之後,患者的年自付費用僅為1-3萬元。



綜上所述,進口藥不一定比國產藥質量好。患者應該在醫生和藥師的指導下合理購買和使用藥品。




審稿專家: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楊世磊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