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復醫學科康復治療師鄧俊勇、王彬,主管治療師葉建根

一、新冠康復

新冠感染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及社會功能等障礙,採用恰當的康復治療手段,將有利於消除後遺症,促進患者心肺功能和體能的恢復,減輕焦慮等不良情緒。

無論是普通型還是重型和危重型新冠感染患者,如果救治時間較長,患者臥床過久缺乏活動,可能會產生壓瘡、靜脈血栓、體位性低血壓、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等併發症,也不利於肺炎導致的呼吸、循環乃至全身功能的恢復。為此,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結合國內外相關專家的實踐經驗和意見制定了一套針對新冠後遺症患者個體化的康復治療方案。

二、新冠康複評估

1、康復介入時機

2、康複目標

對於新型感染出院患者,康復的目標主要是改善呼吸困難症狀和功能障礙,減少併發症,緩解焦慮抑鬱情緒,降低致殘率,最大程度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3、康複評估

(1)呼吸功能評定

1、呼吸困難量表常用的有Borg量表、mMRC量表等。

2、肺功能評定其主要測定指標為: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一秒率(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氣量(MVV)、深吸氣量(IC)、肺總量(TLC)。

3、呼吸評定:最大吸氣肌力指數(MIP)、吸氣流速峰值(PIF)、吸氣體積(VC)。

(2)心肺功能評定

1、 6分鐘步行試驗(6MWT):間接反映受試者攝氧能力和機體耐力。

2、兩分鐘踏步測試:間接反映受試者運動耐力。

(3)肌力評定

1、30秒椅子站立試驗:評估下肢的功能情況,和大腿力量呈顯著相關性。

2、30秒手臂屈曲試驗:評估上肢肌群力量。

(4)柔韌性評定

1、改良轉體試驗:測試軀幹旋轉的柔韌性。

2、抓背試驗:評價肩關節的柔韌性。

3、座椅前伸試驗:評估雙下肢和下背部的柔韌性。

(5)平衡功能評定

1、單腿直立平衡實驗:評估姿勢穩定性。

2、功能性前伸實驗:評估老年人群的平衡能力。

(6)心理功能評定

1、貝克抑鬱自評量表(PHQ-9):評估患者抑鬱心境的嚴重程度。

2、廣泛焦慮量表(GAD-7):評估患者焦慮心境的嚴重程度。

3、創傷後應激障礙檢查表(PCL):評估患者是否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情況。

(7)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改良Barthel指數(MBI)。

(8)生存質量評定

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0L-Bref)或健康調查簡表(SF-36)。

三、新冠康復治療

(一)現代康復治療

1、健康教育

包括但不限於疾病的認識、康復的意義和重要性、生活方式的調整等。

2、呼吸訓練

如果患者在出院後存在氣促、喘憋、排痰困難等症狀,應在臨床醫療處理的基礎上針對性安排以下訓練:

(1)呼吸模式訓練

包括體位管理、調整呼吸節奏、胸廓活動度訓練等技術。

(2)吸氣肌訓練

如存在吸氣肌功能障礙建議進行吸氣肌訓練,利用閾值呼吸肌訓練器,50%MIP起始,每周增加5%,到70%維持,採用HITT方式。

對於部分ICU獲得性虛弱的患者,在使用呼吸訓練器進行吸氣肌訓練,初始負荷為最大吸氣壓的30%,每組5次吸氣,每吸間隔不少於6秒,每次訓練做6組,組間休息1分鐘,頻率每日一次。

(3)排痰訓練

在清潔氣道時可採用主動循環呼吸技術的方法幫助排痰,以減少咳嗽耗能;還可使用振動正壓通氣(OPEP)等器械輔助。

對於有痰液儲留且排痰困難的患者,鼓勵患者先用體位引流的方式進行排痰,建議針對受累肺葉行體位引流,讓患者保持健側肺在下的側臥位,保持氣道清潔,延緩呼吸功能減退,改善呼吸功能。

3、運動功能訓練

(1)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採用FITT(Frequency頻率、Intensity強度、Time時間、Type類型)原則制定運動處方:F頻率:3-5次/周。I強度:根據患者心肺運動功能循序漸進地調整運動強度,可從非常低強度(運動中心率<57%或心率上升<30%HRr或RPE<9/20)→低強度(運動中心率57-63%HRmax或心率上升30-39%HRr或RPE:9-11/20)→中等強度(運動中心率64-76%HRmax或心率上升40-59%HRr或RPE:12-14/20)。T時間:10-30min/次,前3min為熱身階段,最後5分鐘為整理階段,約為運動中強度的30-40%。(若採用間歇運動形式,計算累計的運動時間)。T類型:持續或間歇的原地踏步、室內/外步行、室內/外踏車、太極等中國傳統功法等。

(2)力量訓練

力量訓練推薦使用漸進抗阻法訓練法,每個目標肌群的訓練頻率是2-3次/w,負荷為8-12RM(即每組重複8-12個動作),1-3組/次。

(3)平衡訓練

合併平衡功能障礙的患者,應予以介入平衡訓練,如康復治療師指導下的徒手平衡訓練、平衡訓練儀等。

4、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治療可以有效的提高血氧含量,有利於修復由於缺氧導致的器官損害,保護人體重要器官的功能,並且,在高壓氧治療時能夠減輕肺水腫,促進肺功能恢復。

5、物理因子治療

對於肺部炎症尚未完全清除的患者,藉助一些物理因子治療手段可以促進肺部炎症的消散和吸收,加速受損的氣道黏膜修復,提高局部免疫細胞活力對抗病毒;同時對解決患者臥床過久缺乏活動造成的壓瘡、靜脈血栓、體位性低血壓、肌肉萎縮等併發症有較好的效果。

(1)微波&短波治療

在外科治療中,微波和短波的臨床應用已經得到公認,它在鎮痛、消炎、促進組織再生、機體修複方面有明顯的療效。在臨床上也報導過很多微波和短波治療對於支氣管炎和非特異性肺炎有明顯治療作用的案例,對新冠感染患者受損的肺組織修復可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

(2)磁振熱治療

新冠感染患者中不乏患有骨關節疾病的人群,以及較高比例的慢性、頑固性頸肩腰腿痛的患者,此時磁振熱治療可以發揮較好的療效。同時,磁振熱治療對激活胃腸功能有明顯效果;抑制神經肌肉興奮,起到一定的鎮靜作用。

(3)中低頻電療

電刺激治療具有緩解肌肉痙攣、防止肌肉萎縮、肌肉重塑、增加局部血液循環、防止靜脈血栓以及維持關節活動範圍的作用。

(4)超聲波治療

超聲波作用於人體組織局部產生的機械作用、熱作用和其他理化作用,導致人體局部組織發生變化,對鎮痛、緩解肌肉痙攣和關節攣縮等有良好療效。

6、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干預

(1)BADL干預(基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干預)(出院後2-4周內)

(2)IADL干預(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干預)(出院後4周以上)

(二)心理康復治療

新冠感染患者在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感和不可控制感會出現心理行為應激反應、心理問題甚至精神障礙,所以患者心理康復的目標是穩定情緒,消除負面行為,增強康覆信心,提高生活質量。

1、自我心理調節

①客觀認識和評估新冠疫情,採取科學的防護措施,增加安全感,舒緩自己的恐懼情緒。

②識別接納自己的情緒,憂慮、緊張、恐懼是絕大多數人面對疫情的正常反應,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重新建立新的生活規律,逐步排解負面情緒。

③接受家人、朋友和社會的支持和關心,逐漸恢復正常社會關係。

④主動獲取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保健技巧,必要時主動尋求專業幫助。

2、專業心理干預

①專業心理醫師根據新冠肺炎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患者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案。

②心理干預前需進行心理評估,必要時由精神科醫師進行診斷和專業量表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干預方案。

③對有失眠、焦慮和抑鬱等需要心理支持的患者進行專業的心理干預治療,必要時予以相關藥物干預。

④對有衝動、焦躁和自殺傾向等精神問題患者及時提供精神科會診,制定專業的心理-精神聯合治療方案。

(三)膳食管理

新冠感染康復期患者需結合自身身體基礎,擬定合理膳食:

(1)適當限制食量、控制肉類攝取,每天宜攝入優質蛋白質150-200g。

(2)飲食宜溫、宜軟、宜少食多餐,宜食富營養而易消化的食物,烹調方法以蒸煮為佳。每天宜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g,新鮮蔬果500-700g。

(3)補充足量水分,1500-2000毫升/日,宜多次少量飲用,以白開水或淡茶水為好。

(4)適當食用具有補氣養陰、清肺化痰功效的食物,如山藥、百合、蓮子、紅棗、銀耳、梨、藕、荸薺、鴨肉、蘿蔔、陳皮、蘆筍、蒲公英、魚腥草、薏苡仁等。

(四)傳統康復治療

1、中藥治療

針對恢復期的主要症狀給予對症治療,患者肺部炎性滲出未吸收完全,肺間質病變,可加用馬鞭草、夏枯草、三棱、莪朮等,免疫功能紊亂的可加用四君子湯加減,臟腑功能受損的根據症狀進行臟腑功能辨治。

2、中醫理療

(1)穴位貼敷

選取黨參、炒白朮、白芥子等研細末,加入少許生薑汁或蜂蜜調糊,敷於天突、大椎、風門、肺俞(雙)、中府等穴位,約2小時一次,每日1次,7日為一療程,具體貼敷時間依據患者皮膚反應而定,以患者耐受能力為度。

(2)灸法

選穴神闕、氣海、關元、大椎、肺俞(或風門)、膏肓。採用麥粒灸,3-5日治療1次,5次為1療程;或予艾條灸,每日1次,每次5-10min,以皮膚潮紅為度,可和針刺配合應用。

(3)針刺

取穴:肺俞、列缺、太淵、三陰交,針用瀉法。腎俞、脾俞、足三里用補法,咽喉腫痛加少商、尺澤;熱重者加大椎、曲池、尺澤;痰熱郁肺證,加尺澤、曲池、天突;肺陰虧虛證,加膏肓、太溪。實證針用瀉法,虛證針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

(4)耳穴壓豆

取穴:風溪、交感、神門、腹、胸、角窩中、腎上腺、咽喉、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腎、艇中、脾、心、氣管、肺、三焦、內分泌等,取王不留行籽貼在0.7平方厘米的膠布中間,對準穴位貼敷。囑患者每日按壓6次,每次約10分鐘。7天為一療程。

(5)推拿

取穴:少商、列缺、太淵、魚際、大椎、風門、天突、肺俞、脾俞、豐隆、足三里、命門、膻中等穴,點壓、按揉穴位,以酸脹感為宜。

(6)拔罐

取穴:大椎、風門、定喘、肺俞、脾俞、肺部阿是穴(按壓時有酸、麻、脹、痛、沉等感覺和皮膚變化的穴位),留罐不超過10min。

3、中國傳統功法

八段錦是一套獨立而完整的健身法。其中,「雙手托天理三焦」通過上肢的運動可以帶動肋骨上提,胸廓擴張,脊柱伸展,腹部肌肉牽拉,配合呼吸,有助於改善呼吸功能和消化功能。習練八段錦還可改善肢體的運動功能,平衡功能以及緩解焦慮緊張的情緒.八段錦每段可做 3~5次。

太極拳動作緩慢、平穩,講究呼吸與動作配合。動作在起身,屈臂,手臂向內收,蓄勁時,採用吸氣配合;動作在下蹲,伸臂蹬腳及手臂向外開,發勁時,採用呼氣配合。簡言之,動作外展為呼,內收為吸;動作沉降為呼,提升為吸;發勁時為呼,蓄勁時為吸。不管哪種呼吸,基本要領均為細、勻、深、長。太極拳鍛鍊中的節律性呼吸不僅增強肺通氣和換氣功能,提高機體攝氧能力,同時肢體運動改善下肢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等。24式太極拳可早晚各練習1次。

呼吸六字訣包括「噓(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依次每個字6秒,反覆6遍,腹式呼吸方式,吐故納新,調整肝、心、脾、肺、腎、三焦等臟腑及全身的氣機,鍛鍊呼吸肌,改善呼吸功能、和緩情緒,配合肢體動作還可以改善運動功能。建議每天1~2組,根據個人具體情況調整運動方式及總量。

傳統中醫功法可以參照上述有氧運動的處方進行,切不可過勞。熱身和整理運動可以採用靜養、站樁或上下肢輕緩活動。

康復醫學科簡介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始建於1954年,其前身為理療科,1997年成立神經康復中心,成為江西省內首家康復中心,2005年正式更名為康復醫學科。

經過60餘年的發展,目前開放床位100餘張,形成了具有「中西醫結合、內外康復兼顧」特色的集醫療、教學和科研於一體的康復醫療中心。科室擁有江西省百千萬人才、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江西省學科學術帶頭人、江西省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西省五一勞動獎、江西省名中醫。

近年來,科室承擔國家科技部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6項,省科技重點計劃和自然基金重點計劃10項,其它省廳級課題20餘項。先後獲江西省自然科學獎、江西省科技進步獎、江西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獎6項,參編專著6部,發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100餘篇。

目前,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是江西省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學會及江西省中西醫結合脊柱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掛靠單位、江西省骨骼系統疾病中醫療法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江西省細胞治療退行性疾病重點實驗室、江西省骨與神經再生康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省康復醫學科(骨科疾病康復)領先學科,是第一批「江西省康復治療師培訓基地」 、全國首批「重症康復培訓基地」、全國肌骨超聲聯合培訓基地及「長三角智慧康復」聯盟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