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青少年脊柱側凸發病率達8%,已經成為除肥胖、近視外危害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脊柱畸形的預防與診治,除了基礎研究外,早期篩查、診斷與治療非常必要,應引起家長的重視。」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邱貴興指出。

近日,以「脊柱畸形預防與診治關鍵科學技術」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721次學術討論會召開。與會專家圍繞脊柱畸形的發病機理、全周期分層干預矯正、流行病學篩查和預防措施等話題展開研討。

為何我國青少年脊柱

畸形患者這麼多

會上,西安市紅會醫院小兒骨科主任醫師頡強提到,每年七八月,醫院都會出現一個特殊現象:病房爆滿,床位嚴重不足,醫院不得不給脊柱側凸患者搭起「大通鋪」。

蘇州大學先進位造技術研究院副教授張虹淼則介紹,就蘇州而言,暑假期間骨科患者是平時的8倍,以小學生、初中生居多,「以至於矯正支具供不應求」。

「有些處於生長高峰期的孩子,發病率甚至在10%以上。我的患者中,一個班上40個人,5個有脊柱側凸。」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脊柱外科主任醫師吳繼功說。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與會專家認為,這與我國的教育模式、青少年生活方式、社會認知等密切相關。

「從3歲進入幼兒園起,孩子們就開始坐在桌前,小學、初中坐的時間更長。久坐對青少年脊柱發育很不友好。」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趙宇說。

吳繼功提到,通過篩查數據和臨床工作發現,脊柱畸形患者東部地區高於中西部地區,浙江、江蘇高於其他省份,北上廣等大型城市高於一般城市。

在專家看來,戶外時間短,肌肉力量弱,書包過重,年幼時學習芭蕾舞或羽毛球、桌球等不對稱性運動,牙齒咬合紊亂等都增加了青少年患脊柱畸形的可能性。「其相關程度還需未來進一步研究。」趙宇表示。

據介紹,75%的脊柱畸形患者為特發性脊柱側凸,多在10歲至18歲發病,女孩發病率高於男孩。輕度脊柱畸形可以通過定期觀察、支具等進行預防控制,重度脊柱畸形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手術風險高、花費巨大。

早期篩查:

在哪兒篩、怎麼篩、誰監管

青少年身體發育快、畸形進展快,且心理敏感脆弱,家長很難在早期發現畸形。大部分患者被其親友、老師、同學等發現外形異常後才到醫院就診,而這時已往往需要支具或手術治療。

與會專家表示,早期篩查可以在早期對患者分組,提醒患者定期複查脊柱X線,必要時進行早期保守治療,降低患者手術率,同時減輕患者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而對於早期篩查,涉及在哪兒篩、怎麼篩、誰監管這三方面的問題。

趙宇表示,目前篩查的具體實施必須下放到基層,由社區醫院、學校等基層單位開展。這就對篩查工具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保證非專業人員獲得準確可靠的篩查數據。

據了解,傳統篩查方式以亞當斯前屈試驗為主,是我國最常用的脊柱側凸篩查手段。現場有專家指出,其篩查率較低,已不能滿足目前社會發展需要。

北京工業大學信息學部副教授劉曉民表示,眾多篩查機構操作標準不一、規範性有待加強,這影響了篩查數據的準確性。「不同城市的脊柱側凸患病率從1%到20%不等,基礎數據不夠準確。」他說。

此外,專家指出,篩查工具的市場監管目前仍是空白領域。由於醫療器械分類目錄沒有收錄篩查工具,因此其市場管理混亂、標準規範空缺。「在提升篩查工具科學價值的同時,加強市場監管也是重中之重。」趙宇建議。

診斷標準亟待完善

脊柱畸形是脊柱在三維平面中的畸形,主要包括側凸畸形和後凸畸形。目前脊柱畸形的病因診斷尚不明確,80%的患者無法通過病因學獲得解釋。

「雖然現在有些研究發現,相關基因及位點可能對脊柱畸形的發生與發展產生影響,但已有研究對疾病的解釋非常有限,無法形成有效的、大規模的基因方面篩查隊列。」邱貴興指出,未來應建立多維度、多模態資料庫,加強對病因的基礎研究。

專家對目前脊柱畸形的判定標準存在異議。以脊柱側凸為例,根據國際脊柱側凸研究會的定義,如果全脊柱X線上提示Cobb角大於10度,即可診斷為脊柱側凸,包括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上的序列異常。

趙宇認為這樣的指標較為武斷,缺乏長期的追蹤研究。他提出,可以在必須治療和無須治療的標準之間設置緩衝區域,對患者進一步分類。

「未來5年到10年,我國應制定出自己的診斷標準。」趙宇表示,「如果診斷標準都沒有達成共識,最基本的誰該治療、誰該做手術的問題都沒有解決,治療方法、手術方法更無從談起。」

吳繼功認為,診斷標準應從多維度定義,如增加年齡指標,「比如10歲患者和19歲患者Cobb角為10度的意義完全不同」。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脊柱脊髓外科主任醫師張軍衛建議,診斷標準應考慮病程發展情況,增加時間尺度指標。

針對目前支具治療差、手術治療難度大等現狀,邱貴興建議,未來應推進多學科合作、多技術應用的創新與轉化。在產學研用全鏈條的基礎上,開展全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提供循證醫學證據。

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孫立寧指出,脊柱畸形預防和診治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工程科技的支撐。

孫立寧表示,多模態影像數據融合、基因檢測和治療、智能化手術系統、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生物醫學材料、生物3D列印技術等,將成為未來脊柱畸形預防和診治的重要工具,將幫助構建起更智能精準、安全有效的脊柱畸形預防和診治體系。(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