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的各個角落,我們都會看到一個個素雅的身影,從輔助手術到換藥輸液再到生活照料,他們事無巨細地呵護著病患,也像天使一樣耐心地溝通護理,人們親切地稱呼他們為「白衣天使」。對於他們,我們又了解多少呢?

如今,公眾對健康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護士們不僅要提升護理知識技能,業務範圍也在拓展更新。近年來,具有專業技能過硬、能夠坐診的專科護士,走出病房和醫院、上門貼心護理的網約護士等護理新業態層出不窮,這一切都在提示我們,他們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小護士」,護理行業的發展也開始趨向多維深耕。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在這個屬於白衣天使的節日裡,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他們。

這份工作,沒那麼簡單

「護士學歷普遍偏低」,是公眾對護士群體的固有偏見之一,而事實上,隨著護理行業的不斷發展,護士的准入門檻也在提高。根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截止到2021年底,我國具有大專學歷以上的護士從2012年的56%提高到2021年的接近80%。在我省的一些三甲醫院,護士的學歷要求已經提高至本科及以上。

有些人提出質疑:「護士的工作那麼簡單,用得著本科學歷嗎?」在人們的常規認知里,護士的工作無非就是執行醫囑,再處理一些鋪床、換藥、輸液等輔助性工作就行。但實際並非如此,醫院裡流傳著一句話——「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理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患者康復質量,因此護士也需要廣泛的知識儲備和嫻熟的護理技能。

在學校里,護理學專業課程通常涵蓋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心理學等多方面內容,而這僅僅是基礎,護士們還要掌握諸多實操技能,這些技能看起來簡單實則都需要長時間摸索鍛鍊。以看起來最簡單的發藥為例,即使再忙再急,也要牢記並嚴格執行「三查七對」,才能保證正確的藥發給正確的病人;打針注射,也不只是把針刺入皮膚輸送藥物就完事,扎針的深淺、角度、速度都大有講究,遇到小孩、肥胖者、老人等難靜脈不明顯的人群,難度更大;對於中醫護士而言,還要學習掌握耳穴壓豆、刮痧、艾灸等中醫療法……

由此可見,護士的工作不僅不簡單,還很「內卷」。

網約護士:走出醫院,迎接更多可能

網際網路造就了很多新興職業,網約護士也是其中之一。近年來,「網際網路+護理服務」因其便利性而廣為人知,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和相關利好政策的出台,網約護士的規模逐步攀升。

2021年4月,我省印發《山東省「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要求每個設區市至少有1個縣(市、區)開展「網際網路+護理服務」,有條件的市可增加試點範圍。截至2021年11月底,全省已有230餘家醫療機構開展「網際網路+護理服務」,1.9萬餘名護士通過專業培訓,服務6.9萬餘人次。

儘管目前「網際網路+護理」仍面臨爭議,但可以看到的是,網約護士的出現不僅為失能、半失能老人獲取護理服務提供了「更優解」,也為護士這一群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此外,這對提升大眾對於護士的認同度也有著一定作用。2021年4月,山東試點推進「魯護約」服務模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網際網路+護理」第三方平台存在的部分問題,網約護士或許也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專科護士:護士也能成「大專家」

如果說網約護士體現的是護士業務範圍的拓寬,那麼專科護士則是護士職業縱深發展的最佳體現,也徹底打破了人們對護士群體的刻板印象。

專科護士,是指在某個臨床護理領域中具有強大的理論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精湛的臨床技能,且能向患者直接提供高質量護理服務的護士。

專科護士的出現,是護理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院服務的期待已經不僅僅是「治好病」這麼簡單,還要求服務更全面周到,從而也衍生出了新的健康服務需求,例如術後造口護理、慢性病護理、安寧療護等。護理工作作為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然要跟上腳步。

自2002年起,我國開始培訓專科護士。這些年,我在採訪過程中遇到過許多位優秀的專科護士: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神經重症科病區護士長尤慧芳是一名重症專科護士,不僅能夠全面地護理病情複雜的患者,還具備應對多種突發緊急情況的知識與技能;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首位國際造口治療師徐小琳,能夠獨立評估並護理造口,再複雜的造口併發症在她看來也不過「小菜一碟」;山東省立醫院傷口造口護士陳淑雷,已經能夠在傷口造口專科護理門診患者獨立接診,獲得了無數患者的認可……

護士專科化,不僅能夠提升護理專業的形象地位,對於護士個體的職業發展也好事一樁。山東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護理部主任榮寧寧深諳此理,因此她一直鼓勵醫院護士學習提升,目前,全院共培養出了200名專科護士。放眼全國,截至2022年,專科護士已覆蓋了重症、急診急救、老年護理、糖尿病、傷口造口失禁、安寧療護等28個專科領域,共培養出2.7萬名專科護士。

「你對未來有著怎樣的期待?」這個護士節前夕,我問了幾位曾經採訪過的護士同一個問題,她們中許多人給出了幾乎一樣的答案——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護士,是最貼近患者的醫務工作者,但或許正因如此,我們低估了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在這個屬於他們的節日裡,我們重新認識了這一職業,但值得我們認識的遠不止於此,我們的理解和尊重也不該僅在這一天!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徐晨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