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門診實錄


「朱醫生,我最近怕冷,我吃點阿膠補一補,暖一暖手腳!」病人說。


「啊?但是你沒有血虛的症狀,你的情況吃阿膠改善不了你的手腳冷的症狀。」我說。


「朱醫生,你又開玩笑了,大家都知道阿膠是熱性的呀!我怕冷吃一點有什麼問題?」病人反問道。


「誰說阿膠是熱性的呀?」我厥倒。


這是一位病人在門診對我說的原話,我看著她真的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原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阿膠」是一味補陽氣的藥材,人怕冷可以吃阿膠禦寒?不過我轉念一想也對哦!老百姓對於阿膠的認識可能真的是這樣也沒有錯,因為很多人吃了阿膠糕會上火,冬季也都服用阿膠糕來進補。進補、進補顧名思義補藥肯定是溫性的,溫補溫補,哪裡會有什麼涼補呢?所以一串邏輯推理下來,阿膠應該是熱性的。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阿膠的溯源之旅

阿膠最早記錄在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藥性為甘,平,無毒。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東漢時期阿膠的藥性記載為「平」,所謂平就是既不熱也不冷。


同樣是東漢時期的《傷寒論》中也有阿膠的記載,但因為《傷寒論》以一部臨床專著而非本草著作,所以沒有對阿膠做單獨的論述,但根據「黃連阿膠湯」的條文顯示此方為瀉心火補腎水的著名藥方。換句話說這是這裡的阿膠是用來治療「熱病」的,那麼熱病用寒藥來治,如同滅火需用水的道理是一樣的,由此推斷阿膠非熱性,不然熱上加熱豈不是疾病越治越糟啦!所以《傷寒論》中記載的阿膠不是熱性的。


但在唐朝之前的阿膠並非今日之阿膠,因為那時的阿膠不是用驢皮做的,而是用牛皮做的,所以只可參考。


唐代之後阿膠的製作原料慢慢變為驢皮,與今日阿膠所用原料相同,因此很有參考價值。但令人奇怪的是阿膠在隨後的歲月里卻並非當今社會上「如日中天」的補藥瑰寶,反而諸多本草古籍中記載不多,並且對於阿膠的藥性大都並未提及。直到金元時期的《湯液本草》中才再次出現較為詳細的記載:「阿膠 氣微溫。味甘辛。無毒。甘辛平。」根據此書記載阿膠的藥性記錄為「平」。隨後的主要本草著作如《本草蒙筌》及《本草綱目》均記載阿膠藥性為「平」。


時間轉到今時今日,《中藥學》是中醫本科教材,其中記載阿膠為性平,歸類為補血藥。


自古到今阿膠記載均為性平,而非熱性,所以大家如果想用阿膠來禦寒是不合適的。



阿膠如何能禦寒


那阿膠不能用來改善怕冷的情況?答案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分情況。如果病人怕冷是因為氣血不足特別是血虛引起的,那服用阿膠補血,血虛改善的同時畏冷的情況就能得到改善。


但如果不是血虛引起的怕冷呢?如果是肝氣鬱結造成的陽氣被遏引起的怕冷呢?是脾胃寒濕太重引起的怕冷呢?是腎虧引起的怕冷呢?那非但不能用阿膠,反而會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副作用。


醫者不自醫,何況是病家自己呢?上面這位病人是因為情緒不舒暢,陽氣通行不暢造成的手腳不暖,因此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疏肝解郁,通行陽氣,而非阿膠進補的錯誤方法。



我寫的新書


《我想問中醫——100個實用中醫小知識》現在全網有售,大家有興趣可以買一本參考,謝謝!




朱氏內科非遺傳人又來總結啦!


阿膠性平,千萬不要搞錯了哦!


沒事別給自己下診斷,中醫的寒證有真寒、虛寒、真寒假熱、真熱假寒、寒熱錯雜等非常多的情況,不是網上幾句話就能說的清,道的明的。診斷一錯,萬盤皆輸,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由於現代阿膠的製作工藝會造成上火的情況,那是另外一回事了,總之用阿膠來禦寒肯定是不適合的。

海上中醫 皭廬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