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如何讓臨床實踐中的數據與精準治療相輔相成?臨床大咖與科研人員各有見解!

在癌症治療越發精準化、個體化的今天,臨床實踐中對患者診療及隨訪數據的追蹤和保存,也越發被臨床工作者和製藥產業方所重視。規範留存真實世界數據、基於臨床問題開展分析,形成臨床與數據的「良性循環」,對指導臨床治療和創新藥物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但做好數據留存和分析、真正有效指導藥物臨床應用,同樣需要醫生、患者、製藥企業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建設可靠可行的全流程。在7月1日召開的「2023 ASPO(Academic Season of Pfizer Oncology)腫瘤生態創新論壇」上,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胡夕春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魏強教授兩位主席主持,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張劍教授引導討論、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李科教授、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阿曼教授等臨床專家,與仁東醫學集團CEO金鴿、燃石醫學醫學總監王國強、零氪科技CEO張天澤等產業方精英代表,對建立臨床和數據循環以指導臨床實踐的課題,進行了深度討論與交流。

腳踏實地積累數據、解決臨床現實難題

仁東醫學集團CEO金鴿在本次ASPO腫瘤生態創新論壇上介紹了前列腺癌精準檢測與診療一體化的最新進展,因此也以前列腺癌為例繼續分析了臨床數據對精準治療的意義,目前國內通過自研和引進在前列腺癌精準診療上有了極大突破,但研究顯示我國患者基因突變情況與歐美存在較大差異,基於我國檢測數據指導治療,乃至讓分子診斷產品走向世界,都面對著不小的挑戰。

「我們在企業端要積極解決痛點,就要真正踏踏實實積累數據,以中國患者的基因組學特點指導臨床診斷,並在產品獲批後與臨床專家一起,儘量實現多中心積累大量的長期隨訪真實世界數據,進行數據保留與持續的分析,為此還要應對很多挑戰。」金鴿女士表示。

從事泌尿外科診治的李科教授也認為,需要盡力在臨床中將精準檢測與精準治療真正融合,為此首先需要繼續提高現有檢測的靈敏度,並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檢測手段,全面收集患者的組學信息,評估腫瘤特徵和生物學行為特點,設法制定個體化診療方案,而不能再單純以「找到靶點、對應藥物」為目標,因為這種傳統方式並不一定適合所有患者。

此外,精準檢測也有助於破解精準治療的耐藥問題,李科教授表示:「精準治療藥物使用容易產生耐藥性,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對方案不斷調整,進行全程管理和精準檢測,發現新的耐藥突變或變異,目前很多機構和檢測中心都在開展類似工作,但單一中心往往難以收集足夠的數據,做好多中心數據的共享和有效管理,將對精準治療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王阿曼教授則從腫瘤內科角度出發,認為精準檢測和數據收集本身也有一些痛點亟待解決,例如國內目前仍缺少大規模、長時間隨訪建立的開源生物資料庫,大量研究仍是基於國外資料庫開展,缺少對中國人群與歐美人群基因變異特點差異的分析,此外受到相關政策和倫理規範限制的影響,開展國際性的基因和分子領域檢測合作仍較為困難。

藉助新技術和新手段,臨床工作者和產業界有望解決部分問題,例如以人工智慧技術解讀臨床收集的海量基因組學數據,但一些現實問題則需多方共同努力,如改善基因檢測的可及性、儘快將先進檢測納入醫保,打通制約多中心電子醫療資料共享的障礙等等。

積累並挖掘中國患者數據,以此指導更優臨床實踐

建立一套安全、可靠的腫瘤患者全病程數據收集系統和數據治理體系,從而構建符合中國患者特點的大資料庫,是以數據指導精準治療的前提,也是臨床工作者和相關企業共同聚焦的關鍵點。零氪科技CEO張天澤先生表示,對患者整個診療數據以及院外隨訪數據的留存和追蹤,不僅能夠助力與患者實現有效的醫療行為交互,改善患者依從性,讓患者感受到真切獲益,對科研更是價值匪淺,目前國內許多臨床專家都在建立專門的患者隊列,並與大數據公司、檢測機構等合作開展研究。

張天澤先生介紹:「患者隊列數據的有效分析和應用,能產生巨大的科研價值,這些數據對於藥品開發和新適應症拓展的探索有很大幫助。此外,圍繞患者隊列進行數據收集和追蹤整理,還有望為新藥研發提供臨床研究的入組患者『侯選池』,支持從新藥到聯合治療方案的臨床I/II/Ⅲ期研究,從而加速新藥上市,讓更多新藥更早惠及更多患者。」

燃石醫學醫學總監王國強則表示,下一步臨床工作者與產業方的合作重點,是努力實現臨床數據的高質量、規範化收集,並在標準化處理後實現共享,還應將信息收集範圍從基因組學繼續擴大到蛋白組學、RNA組學和代謝組學層面,以有效助力未來的轉化研究。

*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