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的熱氣還沒有消散,立秋就快要來了。

立秋節氣是天氣由炎熱逐漸轉為寒涼的起點,氣候的變化很容易影響人體健康,想要保持身體健康,一點要注意做好「三防」。

立秋「三防」

1

防暑

立秋時節,暑熱未盡,氣溫不會很快下降,有時還有短時間的氣溫升高,白天仍然炎熱。因此,立秋後防暑降溫要繼續。

2

防燥

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中醫有清熱潤肺之法,可用麥冬、菊花、百合等煎水代茶飲,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之效,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法。

3

防感冒

立秋後,晝夜溫差大,人易感受外邪而致感冒。初秋也是感染性疾病的高發期,立秋後,晝夜溫差大,若不注意防護,人易感受外邪而致感冒。而且,初秋夜晚已冷,不好好蓋被子易導致腹瀉、腹痛等。

立秋按摩/艾灸 培補元氣

《黃帝內經·素問》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艾灸的好時節,因為秋冬消耗人體的陽氣多。這時候就更很需要及時補充陽氣,以備一整個冬天的使用!

1

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乙經》說過「大椎,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穴又稱「督陽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2

太白穴:補充氣血、美容養顏

太白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所以脾經常出現脾氣虛的症狀,我們常說的黃臉婆就是脾虛的象,每天按摩這個穴位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

取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3

關元穴: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關元是小腸的募穴。意味著它是小腸的氣積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鵲心書》裡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關元,不但可以疏通脈絡、強壯腰脊,還可以很好地理氣和血,補虛益損。不方便艾灸的可以每日圍繞關元穴順時針方向按摩。

取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4

氣海穴:扶正固本,培補元氣

中醫認為此處是人體之中央,是生氣之源,人身真氣由此而生,所以對於陽氣不足,生氣乏源所導致的虛寒性疾患,按摩氣海穴往往具有溫養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之功效。

取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

立秋「四大名補」

1

鮮芡實或干芡實泡水後可直接嚼服,也可熬粥、煲湯或與蓮子、山藥、白扁豆等食物一同食用。芡實蒸食,有很好的美容效果,可使人們氣色更好。此外,把鮮芡實去皮後凍在冰箱裡,還可較長時間保存食用,補腎效果更好。

養顏芡實羮

材料銀耳5-6朵,蓮子1小把,芡實1小把,薏仁1小把,干桂圓4粒,枸杞15粒,冰糖適量,干桂花一小撮。 做法1.銀耳事先用冷水泡開,去掉黃蒂,撕成碎朵。 2.準備大半鍋清水,芡實(略敲碎)、薏仁、蓮子用水沖淨後,加上銀耳,入鍋。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兩小時。3.桂圓去殼、加上枸杞入鍋,小火再煮半小時。 4.加入適量冰糖,待融化後,關火,撒上干桂花,悶出香味,即可。

2

香甜味美的栗子,是秋冬非常受歡迎的零食,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豐富的營養成分。中醫認為,栗子性味甘溫,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等功效。

選購栗子的時候不要一味追求果肉的色澤潔白或金黃。金黃色的果肉有可能是經過化學處理的栗子,相反,如果炒熟後或煮熟後果肉中間有些發褐,是栗子所含酶發生「褐變反應」所致,只要味道沒變,對人體沒有危害。栗子可生食、炒食、加水煮食等,在眾多的食用方法中,生吃栗子,且緩慢咀嚼、徐徐咽下時的補腎效果最佳。這是因為生栗子中酶和維生素C等的含量最高,且細嚼慢咽時消化更充分,更利於人體吸收,對體虛乏力或腎虛導致的腿腳無力等症狀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栗子不可多吃,每日最好不要超過10顆。最好在兩餐之間把栗子當成零食,或做在飯菜里吃,而不要飯後大量吃。這是因為栗子含澱粉較多,飯後吃容易攝入過多的熱量,不利於保持體重。

3

花生是一種高蛋白的油料作物,自古享有「長生果」的美譽。

值得注意的是,花生紅衣(即花生皮)補氣止血的作用更強,因此,需要補血的人可挑選紅衣更多的小粒花生,而煮粥、打花生漿則可以挑選大粒的花生。此外,醋泡花生仁、用生花生殼煮水喝,還有一定的降壓效果。

鹵花生

材料花生200克,八角2個,桂皮2片,月桂2片,鹽1小勺。做法1.花生提前泡水30分鐘備用。 2.鍋入清水超過花生米高度,放入除鹽以外的所有調料,煮沸後大火五分鐘、加鹽中火10分鐘。

4

蓮子

秋天食用有養心安神、健脾補腎、止瀉固精等功效。不僅有助緩解失眠等症,對易患咳嗽、哮喘等肺部疾病的人來說,蓮子還可以通過補腎增強免疫力,達到潤肺的效果。

蓮子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古人認為它「享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秋天食用有養心安神、健脾補腎、止瀉固精等功效。不僅有助緩解失眠等,對易患咳嗽、哮喘等肺部疾病的人來說,蓮子還可以通過補腎增強免疫力,達到潤肺的效果。市場上的蓮子有紅蓮子和白蓮子之分,紅蓮子口感較硬,但補腎、補血效果更好;白蓮子口感香糯,健脾的功效更強。除了蓮子粥、紅棗銀耳蓮子湯、銀耳蓮子羹等傳統食用方法,用蓮子心泡茶去心火效果更佳,蓮子泡酒則固腎效果更為顯著。

銀耳蓮子羹

材料銀耳,蓮子,棗子,枸杞,冰糖各適量。做法1.銀耳用清水泡開,將底部泛黃的硬結剔出,然後撕碎備用。一般就用三、四朵即可。2.蓮子需要中間無芯的,不苦,放置多少隨自己喜好。3.湯鍋放清水,水要一次放夠,要留出蒸發的餘地,煮的過程中間不可加水。4.將銀耳、冰糖(三兩左右)、棗子、枸杞放入冷水中,開火,加熱,煮沸,一定要不斷攪鍋,防止銀耳膠質粘鍋,煮開後,關小火熬煮,也要不斷攪鍋。5.蓮子易熟稍後放入。6.開鍋後繼續熬煮,直到銀耳膠化,湯粘稠即可。(約見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