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過耳鳴的經歷,發作起來嗡嗡作響,就好像有千萬隻知了在耳邊同時鳴叫,吵得人心煩意亂,寢食難安。

如果偶爾出現一次,並且持續幾分鐘就消失,這種耳鳴可以不必在意;如果經常性的耳鳴,不但影響心情,容易讓人煩躁、焦慮,甚至還會影響工作和學習,這時候就需要治療了。

西醫認為耳鳴是因為內耳周圍的神經或血管出現了異常,治療上多是擴張血管或營養神經,這樣的治療多半是無效的,為什麼呢?耳鳴跟鼻炎的道理類似,病根不在耳朵上。

在中醫看來,耳鳴算不上病,頂多算是一個症狀,耳鳴的原因有很多,大致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肝腎不足

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什麼意思呢?腎在身體的內部,我們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通過耳的功能來獲得腎的一些信息,耳需要腎精的滋養,如果腎精充足,精氣上達耳竅則聽覺靈敏、耳聽八方,如果腎精虧虛、腎陰不足,就會出現耳鳴、耳聾的情況。

第二、肝火上沖

人一生氣,肝火就往上沖,因為火曰炎上嘛,肝火衝到上面就會出現頭暈、眼花、耳鳴等等,就好像我們燒水的時候,水沸騰起來,熱氣往上冒,水壺就會鳴響一樣。當然肝鬱化火也是導致耳鳴的一個方面。

第三、痰濁蒙蔽

脾胃就像一個輪子,脾氣上升,胃氣下降,這個輪子就能運轉起來,脾胃才能正常工作,如果脾胃運的氣機出現了異常,該升的不升,該降的不降,脾胃這個輪子就會混亂。

脾胃的工作是什麼呢?運化水谷。把吃的食物轉化成氣血輸送到全身,如果脾胃這個輪子沒有辦法運轉,生成的就不是氣血了,而是水濕,水濕在身體裡時間久了,越來越濃稠,就會變成痰濕或痰濁。

痰濕停留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就會出現不同的症狀:在肺里就會胸悶、憋氣,在皮膚就會出油,毛孔粗大,在四肢就會手腳沉重活動不利,在喉嚨就成了咽炎,在皮下就成了一個一個的脂肪瘤,在頭面部就可能蒙蔽頭面七竅出現耳鳴。

人的頭面七竅需要清陽之氣的濡養,如果清陽升上不來,濁陰就降不下去,停聚在上焦,蒙蔽頭面七竅,進而出現耳鳴的情況。

關於痰濁引起耳鳴,有一個方子值得給小伙們推薦,這個方子最早見於《山西中醫》雜誌,後來在一些健康報里也出現過,方子也很簡單,只有三味藥。

白朮,澤瀉,石菖蒲,水煎服。

我們知道導致耳鳴的罪魁禍首是痰濁,所以要化痰,中醫早就講過「脾為生痰之源」,所以要想清除痰濕,強壯脾胃才是根本之道,如何強壯脾胃呢?當然要補脾胃之氣。

在眾多中藥裡面,補氣的中藥有很多,比如黃芪、黨參、山藥,都是補氣的佼佼者,要說對脾胃最友好的,還得是白朮,白朮固守中土,最善於補脾胃,很多補氣名方,比如歸脾丸、參苓白朮丸、苓桂術甘湯、補中益氣丸、昇陽益胃湯、枳術丸裡面都有白朮。

而且白朮的藥性是往上走的,可以助脾氣上升,把脾胃的清陽之氣帶到頭面上去。

白朮藥性偏溫,這股溫熱的力量可以把濕氣蒸發掉;而且白朮仔細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香味的藥材都可以祛濕,中醫叫芳香化濕,由此可見,白朮不但能補脾氣,還是祛濕的一把好手。

很多人認為澤瀉也是祛濕的,嚴格的說澤瀉應該叫利水才對,澤瀉入膀胱經,可以通利小便,它的藥性是往下走的,它能把身上的水濕趕著往下跑,最後匯聚到膀胱,再排出體外。

如果白朮和澤瀉治本,那石菖蒲則是標本兼治,因為石菖蒲可以醒腦開竅,就好比把關閉的門戶打開,讓屋裡污濁的空氣跑出去,讓外面新鮮的清氣流通進來;

同時菖蒲也屬於芳香類藥材,前面小郎中就說過,芳香的藥材可以健脾,可以化濕,為什麼芳香的藥材可以祛濕呢?因為芳香的藥材性子急躁,善於走串,像一陣風一樣竄來竄去,正好順道把濕氣帶走了,道理很簡單,就好像剛洗完的衣服晾在外面,被風一吹,很快也就幹了。

這個小方子方小力專,用藥精簡得當,不拖泥帶水,其中白朮固守中土,既能益氣補脾,又能除濕;澤瀉在下焦,引水下行,使水氣不上逆;菖蒲力在上焦,醒腦開竅,同時助白朮、澤瀉祛濕。

這個方子用於耳鳴兼有脾虛濕重,表現為容易疲勞,無精打采,食慾不佳,頭髮愛出油,皮膚油膩且毛孔粗大,頭昏昏沉沉,大便粘膩容易粘馬桶,而且舌頭一伸出來,舌體胖大,舌苔白膩。

有的人可能要問了,那前面兩種耳鳴用什麼藥呢?

肝腎陰虛用耳聾左慈丸、六味地黃丸、左歸丸。

肝火旺可以用龍膽瀉肝丸、左金丸。

肝氣鬱結的逍遙丸、越鞠丸、小柴胡沖劑都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