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8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立冬,也是冬季的起始。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氣候也由秋季少雨乾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長寧區天山中醫醫院治未病科主任醫師倪歡歡提醒:一年中最佳養生時期,應精神平和,起居有常,飲食溫補。

《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倪歡歡告訴記者,這段文字精闢地論述了冬季,我們在精神、起居和飲食方面的調養方法。

在這三個方面,具體的調養方法,倪歡歡也為大家進行了詳細講解:

01、精神養生,宜平和

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自然界的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的生機勃勃做好準備。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冬季精神養生,應以寧靜為本,保養精力。

02、起居養生,重補陽

秋冬氣溫較低,其大勢為閉藏,適宜養陰。與春風、夏暑、秋燥不同,冬天的外邪是寒。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在天氣晴朗的冬季,多曬太陽是很好的養生活動,可以溫通經絡,振奮機體的陽氣。另外,由於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時間短,容易讓人產生抑鬱情緒,曬太陽也可以使人保持好心情。

在寒冷的冬季,防寒保暖必不可少,中醫認為,背部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陽膀胱經具有防禦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會損傷陽氣,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陳疾復發、加重。對於老人、兒童和患有胃、十二腸潰瘍以及心腦血管病的人來說,暖背尤其重要,最好能在立冬後穿一件貼身棉背心保暖。

養生保健也要注意護好陽氣,我們可以通過針刺結合艾灸的方式溫通經絡,調補陽氣,扶正祛邪,起到補益強身、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艾灸穴位選取:足三里,關元,氣海,神闕,風門,湧泉等。

同時,「寒從腳下起」,腳是人體的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足底穴位與人內臟也關係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足部保暖,一是穿好鞋,防過緊、過松、過薄,襪子以棉襪為好;二是平時多活動腳,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三是每晚睡前用溫水泡腳,水溫以50℃—60℃為宜,能消除疲勞、禦寒防凍、促進睡眠。冬季也是補腎的季節,可以選用一些溫補脾腎、舒經通絡的中藥來泡腳。

03、飲食養生,應溫補

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冬天天氣冷,人體生理活動需要更多的熱能來維持。冬令進補能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體內,滋養五臟。

冬天氣候寒冷,多數人群容易出現體虛、畏寒、手腳發涼等症狀,一般建議廣大人群多吃溫辛、熱性食物,如肉類,可補充體內熱氣、調節陰陽,有助於抵抗冬季寒冷。也可以多吃新鮮的蔬菜和穀物,以補充水分。

此外,也可以使用百合、枸杞子、肉桂、紅棗、桂圓等藥食同源的食物泡水或煮湯飲用,也有助於鞏固體內熱氣,起到固本培元、益氣補血的作用,也可適當多吃一些紅燒類、火鍋類食物,對身體也有一定好處。注意在吃上述辛溫性食物,尤其是肉類時,要控制攝入量,可多喝溫水、多吃新鮮的水果。自身屬於易上火體質的人群,在食用時更應謹慎控制攝入量。

圖片來源於網絡

撰稿:趙 立

編輯:竺嘉茹

責編:高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