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完帳最期待的事就是拿到發票,雖然機率不高,但仍有中大獎的機會,即便是兩百元也開心,可謂是人生小確幸。近期YouTube頻道「不要鬧工作室 Stopkiddinstudio」訪問兩名西班牙人,告知每期發票都會開獎,最大獎為新台幣1千萬元 (約28萬歐元) ,他們聽後相當震驚,不知道發票有這種「功能」,後悔沒將其留下。

翻攝自YouTube (不要鬧工作室 Stopkiddinstudio) ,下同
YouTube頻道「不要鬧工作室 Stopkiddinstudio」貼出一部名為「《外國遊客又發現了一個獨步全球的台灣之光》笑得合不攏嘴」的影片,主持人Johnny訪問一對來自西班牙的男女,告知他們「台灣的發票不僅能列印金額供核對,還像彩券一樣能對獎。」

女子Tania被問到「你知道這(發票)有點像彩券嗎?你知道可以贏多少嗎?」時,她回新台幣1千元,這時Johnny公佈答案「從大概5、6歐元 (約新台幣200元,發票六獎) 、上看至28萬歐元 (約新台幣1千萬元,發票特別獎) 。」Tania聽聞後,相當震驚「真假?你在開玩笑嗎?」Johnny否認,她繼續說「我們國家沒有類似這種東西,巴塞隆納沒有這個」,驚呼連連。

另一位來自西班牙的男子也是受訪者之一,他聽到發票特別獎的價錢,瞬間傻眼「什麼?這可能比西班牙彩券還多錢」,自己先前不知道,都會將發票丟掉,回想起來忍不住感嘆「早知道我就⋯⋯因為我每次都把這個丟掉耶!」

事實上,網紅Cheap就曾在臉書解釋「發票對獎可謂台灣首創」,起源於1950年代,稅收是國家財政主要的來源,但早期民眾沒有報稅的習慣,政府也沒有完善的報稅系統,常常收不到錢,於是政府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規定開店營業的店家,都必須開立統一發票,民眾拿到發票後,可以有近一步對獎的機制。

政府當時以「愛國獎券」特別號作為對獎依據,並以票券數額的倍數給予獎金,在當時最高獎金為5萬元,在50年代時,5萬元足足可以買一棟房子了,「政府利用了人民對於『中獎的預期心理』來監督商家,達到防止逃漏稅的效果,也是全世界首創。」

翻攝自臉書 (Che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