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長李遠受訪時分析,目前台灣電影業面臨的困境,以及未來補助創作者的方案。(范揚光攝)

 文化部長李遠上任將滿1年,近日接受《中國時報》獨家專訪,透露將推出「大航海計畫」新政策,其中最令業界關注的項目是,欲推動長片輔導金補助要點新增「國際旗艦組」,只要跨國合製成本規模超過1億元的作品,最高上限可補助到1億元。李遠表示,台灣電影無法在台灣有亮麗票房就要走向國際,因此他提出改變補助策略的想法。

 台灣影視產業陷入寒冬已久,上至製作方、下到影城或串流平台,大多數從業人員勒緊褲帶硬撐。李遠回憶,在1998年到2008年間,他經歷過台灣電影產業幾乎要被「消滅」的年代,當時台灣電影跌到每年僅剩10部,每部票房不到100萬,直到台灣影史國片票房冠軍《海角七號》出現,國片才有華麗轉身。

 李遠到任後面臨的處境,頗有當年電影產業墜落谷底的既視感,他說:「我去年到文化部,那個時候幾乎每部國片都會看,看得時候明明覺得這部片很不錯,結果票房卻很慘。早期台灣電影每年總票房約台幣100億元,國片占10億元,疫情前跌了一半,國片又只占百分之七,去年好一點,占了百分之十一,但怎麼講都危機重重。」

 於是他構思推動「大航海計畫」,顧名思義希望拓展海外市場、帶領國片走向國際;他以蔡淑臻主演、進軍坎城影展的電影 《左撇子女孩》為例,「這部片有5個國家投資,有這樣的機會,預算應該可以更高,除了補助,文策院更要幫忙海外賣片」。

 「大航海計畫」外,李遠也支持動畫產業和紀錄片的發展,未來在文化部的長片輔導金項目中,跨國合製、動畫片、紀錄片和劇情片會分開,並且規畫前期開發費用;也計畫開設編劇班,與民間編劇公會、協會合作成立編劇學院,強化其專業能力,並鼓勵編劇改編經典文學作品成為劇本。

 砸大錢補助是否真的能拯救台灣影視產業、打破深陷多年的負循環?李遠直言:「現在影視產業像是自由落體,能不能救到,我們也沒把握。」但他對未來仍樂觀看待,如果台灣電影能走到國際合製,一部片的成本能多國分攤、票房能多國回收,那國片依舊會迎來下一次的華麗轉身。